鄱阳湖的神秘远不止老爷庙时期
李四
都昌拥有超三分之一的鄱阳湖,但人们对以前鄱阳湖的神秘故事关注较少。近来宅在家里没事,想把曾经在鄱阳湖里发生过的神秘故事介绍给大家。其实这也是一种资源,对鄱阳湖区的旅游可能有帮助,只是怎么去利用。本文一些观点限于个人认知,说错勿喷,有不同看法可留言并可表述自已观点!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宫亭湖、扬澜湖,从古至今在鄱阳湖区发生过很多神秘事件和神话传说,人们局限于当时的认知,为了往来这段水域的安全,于是就慢慢创造了神,并虔诚的皈依神灵,建成庙宇便于神前祈福。在鄱阳湖区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位置,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神灵和祭祀场所,有老爷庙(都昌县)的定江王,宫亭庙神(星子县,现庐山市),孤石庙(无考)、番君庙〔鄱阳县〕,忠臣庙(余干康山),还有一位神秘的湖神“青洪君。”在古藉中记载最多的是宫亭庙神,聚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书里的故事难免受魏晋玄学影响,把当时不解的神秘事故玄幻化。而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看待问题,从而了解曾经神秘的鄱阳湖。
晋代干宝(约282年―351年)《搜神记》里有篇“青洪君婢”的故事:庐陵人(今江西吉安)欧明,跟随客商做买卖,每次乘船经过彭泽湖(鄱阳湖),都要把船中的东西多多少少要丢一些到湖中,说“是他的献给湖神的礼物”,数年后,又一次经过鄱阳湖,忽然看到湖中有条大路,路上有很多人世间一样的景象,有几个小官吏驾着马车来迎候欧明,说:“是青洪君派他们来接欧明的”,没有一会儿便到了,只看到有高大的府邸,门前还有小吏差役把守,欧明很是害怕。接他的小官吏说:“不要害怕,青洪君感谢你来往彭泽湖每次有礼物,所以请你,他必定有贵重的礼物要送给你,你可别拿,独求个如愿就可以了。”欧明见了青洪君,真的就要了如愿,青洪君就让如愿跟着欧明走了,原来如愿是青洪君的一个婢女,欧明带着她回来,从此以后欧明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数年后,欧明就拥有了很大的财富。
青洪君的传说除这篇外,鲜有其他记述。《搜神记》里还有一篇是“宫亭湖孤石庙,”里面记叙着曾经有个商人要到都城去,经过孤石庙下,遇见两个姑娘,姑娘对他说:“希望你能帮我们买两双丝鞋来,我们定会厚报。”商人到了京城,买好了丝鞋,用箱子装好,并把自己买的书刀(削竹简的刀)也放在箱子里。回来时,他把箱子和香放在庙里就走了,却忘了箱子里自己的书刀。他的船出了湖行到河的中央,忽然有条鲤鱼跳进船中,破开鱼腹时,竟然发现忘了的书刀在鱼的肚里。
上面两篇《搜神记》里的故事,都有别于后面的故事,是单独的神灵和祀庙,我暂没有在其他书中看到过“青洪君”与“孤石庙”的记载。有可能孤石庙即宫亭庙,青洪君即宫亭庙神。《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是西晋时期的人,他所记录的事肯定是当时或更早的事。虽然现代人们把《搜神记》定义为志怪小说,其实这本书不是作者原创的作品,在我看这是当时的新闻记录,只是以讹记讹,干宝加以艺术化而已。我们都知道鄱阳湖在老爷庙旁,有段神秘水域,发生过很多沉船事件,被誉为世界不解之迷,“东方百幕大。”时间是从明初朱元璋“加封显应元将军”到现在,我暂把他定为“老爷庙时期。”在同样的位置,同样是老爷庙与庐山市中间狭长水域,时间是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在老爷庙的对面有座宫亭庙,当年庙里香火之盛,和这段水域的神秘绝不亚于“老爷庙时期”,这就是我要讲的“宫亭庙时期。”
这段水域古名叫扬澜湖、宫亭湖,扬澜湖的名源于这里的波澜险恶,李刚有诗,“世传扬澜并左蠡,无风白波如山起”,就是扬澜湖最好的写照。而宫亭湖的名字则源于湖边有个特别灵验的宫亭庙,人们就把古彭蠡湖的这段叫宫亭湖。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九里有载:“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往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巜荆州记》:“宫亭湖庙神甚有灵验,商旅经过无不祈祷,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异苑》卷五载:“宫亭庙神甚灵验,商旅经过,若有祷请,则一时能使湖中分风,沿溯皆举帆,得涉无虞。”书里的庙神能分风擘流,往舟遣使,就是说能让南来北往的船同时都顺风。人们因宫亭庙就记住这段水域,宫亭湖的名字也就是这来的。从扬澜湖到《水经注》等书里的描述,就知道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这段水域即神奇又凶险。
再来看看《搜神记》、《述异记》、《神鬼传》等书上有关宫亭庙的记述。
一、《神鬼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陈敏,孙皓之世为江夏太守。自建业述职,闻宫亭庙神灵,枉帆过之,乞在任安稳,当上银杖一枝。限既满,作杖,插竹为杆,以银度之。寻征为散骑常侍,还到江口,后宫亭送杖讫,即进路。日晚,降神巫宣教曰:"陈敏许我银杖,今以度银杖见与,使投水中,当送以还之。欺蔑之罪,不可容也。"乃置杖浮水上,从流而北,其疾如飞,径到敏船前,徘徊不去。敏惧,取之,遣小吏到庙逊谢。小吏既发,惊风卒至,涌浪滔天,敏舟倾。唯小吏四人独在。”此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江夏太守陈敏因欺骗了宫亭庙神,把许愿时的银杖换成渡银竹杖,遭宫亭庙神的惩罚而有舟倾之灾,葬身湖底。
二、还有一篇在《述异记》中:宋元嘉中,南康平固人黄苗,为州吏,受假违期。方上行,经宫亭湖,入庙下愿:“希免罚坐,又欲还家,若所愿并遂,当上猪酒。苗至州,皆得如志,乃还。资装既薄,遂不过庙。行至都界,与同侣并船泊宿。中夜,船忽从水自下,其疾如风介。夜四更,苗至宫亭,始醒悟。见船上有三人,并乌衣持绳,收缚苗。夜上庙阶下,见神年可四十,黄面,(面原作白。据明抄本改。)披锦袍。梁下悬一珠,大如弹丸,光辉照屋。一人户外白:“平固黄苗,上愿猪酒,遁回家。教录,今到。”命谪三年,取三十人。遣吏送苗穷山林中,锁腰系树,日以生肉食之。苗忽忽忧思,但觉寒热身疮,举体生斑毛。经一旬,毛蔽身,爪牙生,性欲搏噬。吏解锁放之,随其行止。三年,凡得二十九人。次应取新淦一女,而此女士族,初不出外,后值与娣妹从后门出,诣亲家,女最在后,因取之。为此女难得,涉五年,人数乃充。吏送至庙,神教放遣,乃以盐饭饮之,体毛稍落,须发悉出,爪牙堕,生新者。经十五日,还如人形。意虑复常。送出大路。县令呼苗具疏事,覆前后所取人,遍问其家,并符合焉。髀为戟所伤,创瘢尚在。苗还家八年,得时疾死。”此篇中的故事发生在南朝刘宋时期,小吏黄苗许愿事成而不还愿,船行至都城(现南京)地界都能逆水索回到宫亭庙,而遭惩处。
三、《搜神记》里另一篇巜宫亭湖庙神》,里面记叙着是南州有个人派着小吏给吴主孙权献犀牛角做成的簪子,船经过宫亭庙时进去乞求神灵保佑,可那神灵说要他进献的犀牛角簪子,小史惊恐万状,不敢答应神灵,过了一会儿,他把簪子放在神灵面前,神灵又说“等你到了石头城,就把簪子还给你。”小史没办法,只有上路,小吏自己思量丢了簪子,定是死罪。在他将要到石头城时,有一条长三尺的大鲤鱼,跳进船中,破开鱼的肚子,又得到犀牛角簪子。其实这篇和《宫亭湖孤石庙》非常相似。
四、《搜神记》里还有一篇“张璞投女”是写庐山神君的,我认为这篇也是写宫亭湖神。原文:“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于祠室,婢使指像人以戏曰:“以此配汝。”其夜,璞妻梦庐君致聘曰:“鄙男不肖,感垂采择,用致微意。”妻觉怪之。婢言其情。于是妻惧,催璞速发。中流,舟不为行。阖船震恐。乃皆投物于水,船犹不行。或曰:“投女。”则船为进。皆曰:“神意已可知也。以一女而灭一门,奈何?”璞曰:“吾不忍见之。”乃上飞庐,卧,使妻沈女于水。妻因以璞亡兄孤女代之。置席水中,女坐其上,船乃得去。璞见女之在也,怒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乃复投己女。及得渡,遥见二女在下。有吏立于岸侧,曰:“吾庐君主簿也。庐君谢君。知鬼神非匹。又敬君之义,故悉还二女。”后问女。言:“但见好屋,吏卒,不觉在水中也。””
综合上面几篇关于宫亭庙神的故事和一些古藉的记载,可以总结几点关于这段水域的凶险神秘。
一、宫亭湖险:这段水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方进入长江的重要水道。从东汉末到南北朝正值鄱阳湖南移时期,因多种原因,连枭阳城(421年废)和海昏城(425年废)在这段时间也被水淹没,此时正值丰水期。再则因为水道狭长,西北面有一座高高的庐山为屏,使过往的气流受阻变向,使狭长水域的风突然大起来,而且风向很乱,造成事故多发,这可能就是《水经注》里说的:“能分风擘流,往舟遣使”,和《太平御览》里“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的原因。
二、祭祀之盛:当时过往舟旅都要到宫亭庙祭祀祈福,如《水经注》等书所说“过必敬祀,而后得去。”而祭祀的时间方法多种多样,如庐陵人欧明的敬祀方法,即“道经彭泽湖,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云“以为礼。””在孤石庙的故事里商人留下除箱子外,留下的还有香,香应该是祭祀用。民间的祭祀最为频繁,他们都是怀着对湖神的敬畏,所以“过必敬祀。”宫亭庙也是很多官吏祈福的地方,如三国时江夏太守陈敏,南朝时州吏黄苗都到庙祈福许愿。连南齐皇室都到宫亭庙祈福,《南齐书-祥瑞志》记载;“昇明三年,世祖遣人诣宫亭庙还福,船泊渚,有白鱼双跃入船。”并载入史册。当年宫亭庙香火之盛,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可能原因就是在这段水域位置,经常发生些神秘的事故,这才造就了鄱阳湖里的神!因为没有不可解的恐惧,就没有虔诚的信仰!
三、都是湖神形象:宫亭庙神其实就是水神、湖神,每篇故事里,宫亭庙神给那些善恶有别的报应,都是以水为载体。如对陈敏:“乃置杖浮水上,从流而北,其疾如飞…惊风卒至,涌浪滔天,敏舟倾。”对州吏黄苗的惩处,“中夜,船忽从水自下,其疾如风介。夜四更,苗至宫亭,”就是到了远离宫亭湖的京都(今南京)地界照样索回,可见宫亭庙神的能力。再如孤石庙和小吏献犀簪两篇故事里,宫亭庙神都是役使鲤鱼把物还给本人,同时鲤鱼也成为对他们的馈礼,同样也可理解湖中水族都归宫亭庙神役使。在“张璞投女”里是讲庐山神君,而体现神君法力是在水上,神君的府邸也是在水中,“中流,舟不为行。阖船震恐。…但见好屋,吏卒,不觉在水中也。”所以庐山神君就是宫亭湖神。“张璞投女”和“青洪君婢”两篇有些相似的描写,都有描写水府的内容,神的府邸在水中肯定为湖神。在这些故事里发生的事,都没有离开过宫亭湖水,人们把这不解的迷团,不解的现象,都幻化成水神的故事,并广泛流传。
同样是现在老爷庙到湖口这段水域,曾经是非常的凶险,经过此处的先民把不解的迷惑全归于宫亭庙神,连代表国家的朝庭和官员都参与祭祀。在有史可查的记述里,东汉前鲜有记载,东汉至南北朝时宫亭庙神是非常灵验,故事最多。而后到了唐、宋、元为什么又沉寂下来,这肯定有原因。本人在书中找出些相关故事,猜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宗教原因:困为宫亭湖神在东汉至魏晋时,是南方最神秘,法力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神,背后并无任何宗教背景,佛道两家为争取本家在民间的影响力,都盯上了宫亭庙神,他们故意编排故事,妖化宫亭庙神,以增加本家教派的关注率和影响力。佛家以高僧安世高度化了蟒蛇化身的庙神,以提高佛教的地位,庐山从此后也慢慢成为佛教圣地,庙里水神最终也成为庐山山神。道家则以栾巴杀死狸妖化身的宫亭庙神,从而更彰显了道家声名。因佛道两家之争,宫亭湖庙的灵气也消失殆尽。
妖化宫亭庙神的代表性文章有两篇:
1、《神僧传》载:“值灵帝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音恭)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能分风送船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这一小段也是描述宫亭庙神的历害)。
高同旅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
高曰:远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
高曰:但出,众不怪也。
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扬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为造东寺。
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跽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矣。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
这篇文章故意设计安世高在三十余船请福人的面前,见了庙神/大蟒蛇,并度化了他,最后更言之凿凿“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其实在《太平广记》早就有类似故事,《神僧传》只是他的改进版。
2、《太平广记》卷十一载:栾巴者,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道,不修俗事,时太守躬诣巴,请屈为功曹。待以师友之礼。巴到(到原作陵,据明抄本改),太守曰:“闻功曹有道,宁可试见一奇乎?”巴曰:“唯。”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巴所在,壁外人见化成一虎,人并惊。虎径还功曹舍。人往视虎,虎乃巴成也。后举孝廉,除郎中,迁豫章太守。庐山庙有神,能干帐中共外人语,饮酒,空中投杯。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巴至郡,往庙中,便失神所在。巴曰:“庙鬼诈为天官,损百姓日久,罪当治之。以事付功曹,巴自行捕逐,若不时讨,恐其后游行天下,所在血食,枉病良民。”责以重祷,乃下所在,推问山川社稷,求鬼踪迹。此鬼于是走至齐郡,化为书生,善谈五经,太守即以女妻之。巴知其所在,上表请解郡守往捕,其鬼不出。巴谓太守:“贤婿非人也,是老鬼诈为庙神。今走至此,故来取之。”太守召之不出。巴曰:“出之甚易。”请太守笔砚设案,巴乃作符。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一坐皆惊。符至,书生向妇涕泣曰:“去必死矣。”须臾,书生自赍符来至庭,见巴不敢前。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便为一狸,叩头乞活,巴教杀之,皆见空中刀下,狸头堕地。太守女已生一儿,复化为狸,亦杀之。巴去还豫章,郡多鬼,又多独足鬼,为百姓病。巴到后,更无此患,妖邪一时消灭。
这两个故事在《太平广记》都有记录,该书成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可能是南北朝佛道之争炽盛时出现故事版本。安世高和栾巴都是东汉末人,是佛道两家故意编故事托前辈之手超度、斩杀庙神。而随着上面两篇故事流传的越广,越加贬低了宫亭庙神。
二、可能时间和水纹变化的原因。1,宋元时期可能这段水道没有前期的重要。2,可能鄱阳湖遇到了个低事故期,使人们淡忘了曾经的神秘。
三、老爷庙的掘起:明初朱元璋封“元将军”为定江王后,鄱阳湖又有了水神的祭祀庙宇,还是在这段狭长水域,人们把一切神秘、灵异和关注焦点都放到了老爷庙。
从而在我看来,把从老爷庙到湖口这段狭长水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汉以前的原始彭蠡泽时期,此时鄱阳湖没有南移,当时只是普通的出赣航道。二是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正好碰上鄱阳湖南移,航道水势凶险,为事故多发期,造就了宫亭湖神,在志怪小说及史藉中留下很多神秘的笔墨,可称为宫亭庙时期。三是从唐宋到元,可能是此航道相对安全期,鲜有事故记载,宋代虽有欧阳修运碑的故事,但不多,可定为宋元相对安全期。四就是明初至现代的老爷庙时期。
敢肯定这几本古藉中有些事是曾经发生过,只是民间把一些简单的事故故事化,把里面加入了人的感情、信仰,适逢魏晋玄学盛行,书的作者又把故事玄幻化、丰满化、艺术化,最后就有了爱憎分明、赏信罚欺的湖神,这些故事从侧面也反应出这段狭长水域,曾 经是段最凶险的水域,是个事故高发水域。
2020年2月18日
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