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前,我们不仅要预防病毒的传染,还要预防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0年1月20日,突然微信群弹出来一条武汉新性肺炎的消息,附带的是一张门诊医生带面罩看诊的照片,彼时的我只当一个简单的新闻一眼带过,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大的灾难正在席卷全国。
紧接着,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随便刷刷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新型冠状病的各类消息,疫情发展到今天,已经到封城封村,取消各类人员聚集活动的现状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出现后,我们经常性的会被某一件事情刷屏,让你从最初的无视到而后的关注,而这些事情往往都是坏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自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只是也无形中扩大了社会上的各类负面信息。
因为疫情的迅速蔓延,大年二十九那晚,我也一度陷入恐慌,恐的是身边的武汉人,慌的是身边的人完全未见丝毫的警觉,朋友圈微信群的各类刷屏:疫情的肆虐、人们的恐慌、亲人的轻视、前线医护人员的牺牲……这许许多多,都让自己也一度泪流满面,睡不着,翻来覆去的自己就这样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辗转反侧的“年”。
而大家态度的转变和疫情来的一样迅速,拒绝拜年、取消婚庆嫁娶、取消各类聚会、自发地封小区封村、超市的抢购一空…恐慌似乎烟消云散了,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的数瓜子、数米、“旅游”、微信运动等各类段子,大家此时拥有的可能更多是焦虑。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可能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遗症(PTSD),但同时很少有人会知道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专业名词——“替代性创伤”(VT)。两者的区别就在于,PTSD是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而VT是得知他人的创伤引起的,所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仅仅是那些地震灾区的灾民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和治疗,一大批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和一线的医护人员同样需要接受替代性创伤的心理治疗。
所以此刻还未处于疫情之中的你我,更需要做的是“警惕”替代性创伤的悄然而至。
1、关注权威媒体,拒绝盲目转发讨论
普通人一定要减少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各类社交媒体的被“刷屏”,对于以前经历过一些强大刺激和原本就特别敏感的这类人,尽量拒绝查看疫情周边消息,各类实与不实信息都会引发我们的极度不安、恐慌和焦虑。
当然,我们的少关注和不关注并非不关注疫情本身,只是少去关注各类公众号的一些极具负面情绪的信息。
2、“抬头”和你身边的人讨论此刻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拒绝社交媒体的盲目转发和讨论,放下手机把内心更多的想法告予身边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是看到新闻上说“新型冠状病毒”事件还未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的浅显想法是为什么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度这么低,而父亲却说“这就说明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性可能并没有SARS那么严重”。
同时让身边的人更准确地关注此次疫情,而非轻慢和恐慌,把恐慌付诸于行动,减少内心的无力。
3、做一些与疫情无关的事情
今天的朋友圈除了疫情的相关消息,更多的是大家面对疫情衍生出的各类段子,笑一笑的同时,还是隐藏了我们内心的焦虑。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封闭也就今天一天而已,而以往的宅男宅女们,相信在家宅个三五天是不会感觉无聊的,没有断网没有断粮,只是外界的极度安静让我们都坐立不安了,可此时的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待在家我们就是安全的,所以亲爱的大家大可不必过于焦虑,让我们暂时的、理性的把疫情放下,做些真正意义上与疫情无关的事情。
4、留更多的关注于自己
疫情的极速爆发,让我们去关注确诊的病人、前线的医护人员、发热门诊那些无力却又歇斯底里的疑似患者、还有17年前经历过非典的病人,大量悲惨的、不幸的消息和画面涌现在我们眼前时,都在不停地消耗我们的同理心,我们同情面对灾难、处于灾难和灾难过后的他们,可却忘了这些“同情”让我们也一度处于失落、痛苦和愤懑之中。
武志红说:“永远记得,你只有拯救好自己,才能拯救别人。”
所以,让我们把更多的关注留给自己,让我们从恐慌中走出,从焦虑中走出,让我们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自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徐毓黎)
注:作者毕业于上饶师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