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2阅读
  • 13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125 | 都昌镇中堡王村:大矶山下的一缕书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言宜慢  心宜善
          
           都昌王姓按人口数当然是大姓,据统计全县王姓约有3.5万人,可跻身全县各姓氏人数上的前5位。都昌王姓前后分五支迁入,有“瑯琊世家”“太原世家”“三槐世家”等。

        都昌镇矶山村委会中堡王村承袭“三槐世家”,始祖是北宋的王文显(1024-1107)。王文显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北宋仁宗年间由文林郎授清水县教谕,治平三年(1066)升任都昌县令,任满后因受兵乱之阻,无法回原籍,遂定居于东山之长平里,即今张岭水库下边。王文显这一支枝繁叶茂,在都昌发“三宅九宗”,分徙出85个王姓村庄,人口约2.4万。2014年,王姓族裔在蔡岭为祖先王文显重修了陵园。
          都昌镇矶山村委会地理上以大矶山而著名。1954年出生的中堡王村退休干部王叙华是大矶山一位赤子,他从小知晓,矶山之麓有上中下“三堡”,“上堡”指现在的西河村周边,“中堡”指现在的矶山村周边,“下堡”指现在的中坝村周边。矶山还有上、下、西、松“四社”。中堡王村的成村历史在明代初期,据2012年由都昌镇矶山岛同乡联谊会编印、中堡王村地方文史专家王旺春主编的《说不尽的矶山岛》一书列述,王大经(1394-1457)于明永乐廿一年(1423)乡试中举,任武清教谕,致仕后徙居中堡王村。王邦富(1457-?)明成化年间由县市玳瑁阁(今县城金街岭)迁望仙中堡。其七世孙王化宇(1589-1647)、王绳吾(1599-1680)分别居住中堡王村上段和中段,时称化宇厅和绳吾厅。由下堡曹家山分居中堡王村的族裔还有王伯玉(1472-1537)、王应扬(1600-1661),王纯茂(1850-?)。

         考证起来,首迁中堡王村现村址的,并不是王姓,而是艾姓。生于晚唐的读书人艾礼五于“五代十国”时的后晋开运年间(约945年)肇基于望仙中堡王村上段。艾姓在早年是个很兴盛的村庄,多以渔为业,善舟行。以至《望仙艾氏宗谱》记载,民国年间都昌人去景德镇必经的漳田渡,都昌陶义会就专门选聘望仙中堡的艾国波为摆渡船工,老渡工艾国波的独子艾昌端、孙子艾隆衡一门三代都恪守摆渡之职,从1926年到1978年半个多世纪,祖孙三代将摆渡人的背影留在了历史的风云里。这一艾姓支裔后来落籍于鄱阳县银宝湖。中堡王村至今有数户艾姓人家,村中有池塘叫“艾家塘”。中堡村不只有艾姓人家,还有明万历年间从左里三星墩迁来的傅姓数户,清康熙年间从万户西岸咀迁来的查姓数户,均居住在中堡村上段,与王姓人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更多内容请往下浏览
2条评分积分+108
田畈人 积分 +8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19-12-31
都昌零距离 积分 +2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9-12-30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2-30
    
    元未明初的礼学大家陈澔,在“国学热”渐火的当下,成为都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杆式的历史人物。在陈澔故里都昌,他所创办的“云住书院”原址,兴起崭新的都昌一中校园,并保存“云住”摩石供后人寻访,塑像供学子记怀。都昌人将2019年秋季在滨水西区创办的一所学校命名为“云住学校”,有道路曰“云住路”。中央电视台拍摄“都昌地理志”,陈澔的生平和对后世的影响被聚焦。都昌有陈澔文化研究会,挖掘和丰富陈澔秉承的“礼学”。其实,与陈澔同时代的另一个叫王石梁(1245-1321,派名时潜,字元鲁)的都昌人,也堪称礼学大家,比陈澔要大15岁的王石梁可说是与陈澔有亦师亦友的磋礼交集。陈澔办云住书院,王石梁在十几里远的矶山之峡办矶山书舍;陈澔著有《礼记集说》,是明清御定的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式的典籍,王石梁著有《礼记注释》,台湾学者刘千惠十余年前撰文指出陈澔引用王石梁“”疑经改经”说有91次之多。相对于陈澔的声显,王石梁就显得寂然。王石梁是中堡王村的南宋祖先,且让我们来拂去历史的埃尘,辨析其人生之光。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12-30
    回溯远去的历史人物,同时代的人留存下的资料较为可信,如果言说者是这个人物的朋友,所陈其人生平就更为可信了。元朝至元三十五年(1288),都昌知县是一个来自楚地叫“马一龙”的人。马知县留下过一篇《宋元石梁先生矶山书舍记》,是他在赴履都昌知县的第二年,应王石梁之嘱而拟的。此记开篇二字便给王石梁形象定位为“逸儒”。作为一个七品县令,马知县当然能悟出王石梁注经之价值:“六经所以治人心、修人身、治国家、平天下,而为道学之本也。”马知县在文未用了一首长诗称道王石梁穷经之苦砺和闪烁的光芒,他在诗未这样吟咏:“隐德自足通山灵,时来九万随风搏。矶山流水扬华英,潜龙杏坛掌铨衡。桃李侍从广业停,乃知读书助修能。万事转圜无滞凝,石梁何待悬车荣。一泓澈处濯清缨,森森夙夜读书声。”



[ 此帖被鄱阳湖在2020-01-08 16:14重新编辑 ]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12-30
    外籍人在都昌任知县的马一龙为王石梁写过颂道的文章,都昌人在四川安岳县任知县的贡生罗孔道也为同邑的王石梁写过一篇《发逸儒石梁潜德序》。罗孔道写此文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离王石梁故去有226年。罗孔道在此文大加称道王石梁“其行有足传世,以警人心,以扶世教”之“潜德之光”后,更留下了不少关于王石梁的生平信息。

    王石梁祖孙三代皆为进士。其祖父王惟一(号靖翁)登宋绍定己丑年(1229年)进士,累迁佥书、武安军节度使,后诏授朝奉郎,晚年居都昌县城金街岭。其父王子和,登进士后任国子监助教。王石梁年幼时聪颖过人,孝顺父母,与同年龄的孩童玩儿戏,总显出一份早熟,端坐其间,礼容整肃。成人后在乡间施教,以师道扬名。同时代人评价王石梁为“逸儒”“潜德”,除了个人品行上的静修外,以宋、元之际的历史潮流而论,王石梁在气节上彰显着凛然民族大义。面对一代大儒的才学,元初太子善赞刘因、朝散大夫曹伯明等奉诏屡聘王石梁参与编修国史,王石梁践行义礼,“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坚“不事元”,而隐居矶山办书舍,注述《礼记》。当时王石梁与陈澔(云住)齐名,以至陈澔的子孙这样慨叹:“曩昔,石梁与祖皆有注述之功。”
[ 此帖被鄱阳湖在2020-01-08 16:14重新编辑 ]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9-12-30
   “逸儒”德显,“时潜”名达。在罗孔道为王石梁功德拟序的六年后,进士出身的都昌名士江一川(号西崖)在浙江温州府文林郎任上撰文《宋元逸儒石梁先生传行实录》,盛赞王石梁“先生之功,经纬天地,光昭宇宙,赫奕古今”。据《江西省通志》载,明朝都昌县的乡贤祠设县城在大成门外右翼室,王石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入祀乡贤祠,“礼炳策简,犹日丽中天时在兹矣”。

    王石梁至元二十一年(1284)建矶山书舍,明初书舍毁于战火。不到百年的时光里,一批批都昌学子求学于斯,矶山书舍培养了进士钟国光等乡邑才俊。王石梁将一代逸儒的形象展示在绵延大矶山的深处。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9-12-30
        三  
        矶山岛上有大小矶山,小矶山外鄱湖扬波,大矶山下书香氤氲。

         中堡王村清晚期由王道智(1775—1846)先生创办的一所学堂,赓续着祖上王石梁的矶山学舍文脉,成为矶山一带学人的从学摇篮。王道智,讳槐,这位“三槐世家”的后裔将学堂命名为“槐蔚”。也许这位私塾先生在“六书”的造诣未能自立其说,不及先祖王石梁,但那份身正为师、诲人不倦的师道却是一脉相承。说某年下堡高村一学生与上堡的一学生相争打闹,被道智先生责了板子。溺爱其子的家长竟因不满先生的罚则而不交纳学费。年关将至,王道智持杖到高村催交学费,以成稻粱之谋。高姓家长不只不交学费,还反打为人师一板让先生蒙羞。王家湾有在场目睹者忙着去中堡王村相告,王道智的儿孙们20余人愤懑不已,聚往高家讨要说法。王道智在半途的王家湾听闻此事,忙向一本家讨了几粒粥饭粒,粘抺在长髯上。见了家人后,便厉声质问干甚?家里后生说了原委,并声称先生可以不做,体面不能不要。王道智轻松道来,说自己不但没挨叱,高家人反而客气地招待了早饭呢!这不,吃的胡髭上都带了人家的粥粒。至于学费,他们迟几日会送上门来。众人散去。后来高姓家长听说此情很是感动,第三天筹借了学费送至王先生门上。槐蔚学堂接王道智教鞭任教的是邑庠生王学杰(1863—1919),人称“斗垣先生”。民国年间接续执教的是王升雯,曾任都昌县国民小学校长。1950年槐蔚小学停办,校址原“化宇祠”仍存。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9-12-30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时有名的劝学格言,说这句话的是宋真宗赵恒,出自他的《励学篇》。当下的人生箴言“知识改变命运”说的也是同一事理。中堡王村不少读书人的命运之舟在时代的风雨中“千帆竞发,万木吐春”。说中堡王村1940年代末有四后生,在都昌当时的最高学府县中初中或高中毕业,四人分别名王平鼎、王平刚、王平才、王少华,他们在新中国成立激昂的锣鼓声中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决意离开家乡,奔赴九江,去开拓自己的青春之路。1949年12月,14岁的王平鼎避过父母,找到家里在石桥邵村开的油榨坊的管家,说爸爸叫取20担油钱家用,实则是作为四人悄悄离家的盘缠。四人相约着,第二天早晨过西河渡经县城赴九江。不承想王平才凌晨在收拾简单衣物时,被其兄发觉并告诉了在灶间淘饭的母亲,母亲让王平才的哥哥飞奔去告诉在田间犁田的父亲。父亲赤脚带泥赶到家中,夺下了王平才的包裹,监视着让儿子离不了家。王平鼎三人避过家人,逐梦而行。后来出走的三人,在九江或参加土改,或投身军营,人生盛时各自位列副厅之职,成为从中堡王村走出去的骄子。王平鼎(1936—2016)曾任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王平刚(1931—)曾任福州军区某疗养所所长兼政委;王少华(1937—)曾任贵州省劳动人事厅副厅长。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9-12-30
    
    中堡王村沐改革开放春风,“读书的种子”在大矶山下发芽,而芬芳天下。同济大学毕业的王一琪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餐具业公司,事业有成。王一琪几乎每年都会向他的母校都昌一中捐资,弘扬云住书院、矶山学舍崇学重教之风。他还在中堡王村捐资奖教奖学,对当年考上二本以上的学子予以数千元的奖励。对村上年过六旬的老人,每年都会发米、油,教亲尊老蔚然成风。在外创业有成的王俊、王小民等,对故里也是满怀眷念之情。


发帖
87169
积分
1177847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9-12-30
 
    “矶山樵唱风前曲,彭蠡渔歌月下词”。更多的中堡王村人得矶山之灵气,注鄱湖之神韵,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文/图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发帖
138946
积分
10151872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9-12-30
去矶山必须经过这个村庄,人杰地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