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6阅读
  • 4回复

都昌鹤舍古村的上镇往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483
积分
357
贡献值
22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10
​​··开篇的话··
每一位华人,总是在追寻着祖先的过往中探求自己今天的位置。
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文化根脉就是我们祖先曾经到达过的每一个地方和高度,也是深藏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家国情怀。留住乡愁,其实就是在对古村落每一次的回忆和感动里,建构起我们当下的生活。这种延续,饱含着丰厚的人文与深厚的情怀。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解码赣地古村”系列,对我省一些特色鲜明的古村落进行深入探寻,从历史遗存等各种信息中,借助每个时代留下的场景和实物,呈现古人的创造与生存智慧。同时,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古村落的持续发展与保护管理,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鹤舍古村的上镇往事
                   这是迄今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鄱阳湖畔古村落;
这里的家族家风沿袭千年依旧一字不变地代代传承;
  这片古建筑群记录着与瓷都景德镇相关的繁盛岁月……
走进都昌县鹤舍古村,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穿行,城市的喧嚣渐次散去,时光舒缓而温暖。此刻,最适合静静地追溯一段古村往事。
从汝南到江南,家族迁徙的艰辛丝毫没有淡化“卧雪仁风”的袁氏家风。这份植根于世代鹤舍村人内心的精神信念,为不同说法的村名由来,平添一份颇具人文气息的注解

鹤舍村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
当地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本并无人烟,只有一条官道穿行。有善人见此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在路边建茅舍三间,供路人小憩、暂宿。鹤舍村名则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东晋时期,湖南郴州人苏耽化鹤归来之际,曾经在此地停留炼丹,故名鹤舍。
有意思的是,在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十三(苏仙公)》等著述中,关于“苏耽化鹤”的神话故事里并没有找到与鹤舍村相关的依据。然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袁氏族人而言,另外有一段引以为傲的文字,记录着他们先祖典范的史实。
在鹤舍村尚属于无名茅舍驿站的时代,千里之外的东汉都城洛阳,传唱着一段佳话。说的是大雪之年,一位名叫袁安的青年男子宁愿自己饿死也不烦扰他人,此事被巡视灾情的洛阳令无意间获知后大加赞誉。后来,袁安官居司空、司徒等显位,仍然恪守卧雪之风,居官不扰民,位显不欺君。唐朝皇太子李贤在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袁安传》中,曾引用晋代周斐《汝南先贤传》中文字:“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千百年来,“袁安卧雪”成为众多文人雅士引用频率颇高的典故。苏东坡、陆游、白居易等曾在诗作中提及,王维、赵孟頫、文徵明等书画大家也据此创作出一批经典画作。“卧雪仁风”成了汝南袁氏的家风,其中一脉由袁氏先祖崇美公率领,于明代初期迁居此地。这便是鹤舍开村之始,延续至今。
袁安自然不会想到,数百年后,他的后代会在千里之外的鄱阳湖畔开基立村,并且将其留下的“卧雪仁风”精神,引为世代信奉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或许是为了体现耕读传家的袁氏风尚,另外还有一个村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学舍村。
退休后全心致力于古村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村人袁德芳向记者介绍,当地十分重视办学,成村伊始就请先生办私塾,清初在村里盖有一栋学馆“浣香斋”,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清朝官居浙江汤溪县五品知县的袁成壁,其中举时,主考官在他试卷上批有八个大字:“文章颇可,字冠全场。”“学舍”渐成村名,并声名远播。后来,由于“学”与“鹤”在当地方言中接近,慢慢地就叫成了鹤舍。
​今天,在鹤舍古村的袁氏祖堂大门口两边,还写着“卧雪”“家风”字样。代代相续的袁氏祖德宗法家风,历经千百年时光流传,从未湮灭。
民间口语“上镇下府”隐含着都昌人的诗和远方,这份抱负在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业市场得以充分体现。出自鹤舍村的瓷商窑工们则在衣锦还乡后定格了那段繁盛,留存至今
上镇下府,很长时间以来,这个词语在都昌及周边地区盛行。上镇是上景德镇,下府是下饶州府(现今的鄱阳县)。这句民间口语的背后,除了体现出都昌与景德镇相邻的地理位置,还蕴含了一段都昌人怀揣着梦想前往景德镇创业、并推动陶瓷业发展的重要渊源。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都昌县本土作家徐观潮创作的《烈焰瓷都》一书对此作了深度的探究。在提及创作初衷时,徐观潮这样表述:明朝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都昌人前往景德镇“淘金”,并且逐渐发展壮大。最鼎盛时期,都昌人在景德镇兴建书院,组建了聚千家窑户的三窑九会、四窑九会,控制了烧窑业与圆器业,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瓷业大垄断。景德镇的行业帮会按地域划分,分为都(昌)帮、徽帮和杂帮。都帮控制了80%以上的圆器业,垄断了槎窑与柴窑的建造和烧窑技术。可以说,在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过程中,都昌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观潮的观点在史料中能够找到佐证。曾在浮梁县当过小吏的清代龚铽在诗集《景德镇陶歌》中写道:“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十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 诗后还加了一句备注:“离镇五里观音阁下有江南雄镇,坊窑业多都昌县人。”另外,清代景德镇本土诗人郑廷桂在诗作《陶阳竹枝词》中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遥想千百年前的景德镇,无论陶瓷市场还是窑坊,都能街头遍闻都昌声,在都昌人眼里,是何等的盛景与自豪。
​如果说徐观潮在作品中重现了都昌人在景德镇陶瓷业发展史上的辉煌,袁德芳则在对鹤舍古村越发深入的考证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些留存至今的古村建筑和街巷肌理体现了鹤舍古村的繁盛,其创造者正是一个在景德镇创业的都昌籍瓷商窑工群体。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名叫袁绍起。
清代中期,鹤舍村有一位卖豆腐为生的先祖袁蕃杰,受当时热潮影响,投身进入千千万万“上镇”经商者的行列。袁蕃杰去世后,他的儿子袁绍起接过父亲的生意,经营有方,越做越大。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在景德镇拥有七座瓷窑、数十间店铺和坯房,成为当时有名的实业家。
衣锦还乡的袁绍起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除了在族谱上留下一行文字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他出资捐了一个名为“资政大夫赐二品花翎”的名头。第二件事则在百年后的今天,引发无数的惊叹:袁绍起在家乡围绕着村里大池塘呈“丁”字形建了一片超级大宅,总计18栋!据传,这个建筑群统一规划,同日起梁、同日落成。建筑的木架主体结构大部分在景德镇集中设计建造,再运回鹤舍村统一组建。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鹤舍古村最初的形态。历经了百余年风风雨雨,依然完整存留着,虽阅尽沧桑,犹难掩芳华。
​袁德芳在村里也有一栋祖屋,由太祖父绍海公建设并代代相传。绍海公在景德镇经营瓷窑一座,颇有名气。回乡被选为乡饮大宾(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活动的主持),盖了一栋住宅。从太祖父起,前后五代都在景德镇烧窑。到叔父这一辈,家族的瓷器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不仅景德镇,在南京还有3家瓷器铺。袁德芳的父亲12岁上景德镇,后来进了瓷厂,直到退休才回鹤舍古村的老宅居住。
据统计,当前鹤舍古村还有25栋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因年代久远,除了袁绍起和袁绍海所建的祖屋,其余6栋古建筑的屋主背景都很模糊。考虑到当年都昌“上镇”规模以及国人自古存在结伴同行的习惯,并不排除其中还有在景德镇经营的瓷商或窑坊从业者。
如果没有都昌人上镇创业的历史,就没有成规模建设的鹤舍古村;同时,正是留存至今的鹤舍古村,才使得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有了鲜活的实证。对此深有感慨的徐观潮在《烈焰瓷都》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看鹤舍古村,看到的不是鹤舍古村,而是一群肩负包袱雨伞去景德镇的都昌先人的背影。
成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并没有帮助鹤舍古村摆脱被“空心化”的阴影。“活化”是留住乡愁的通关密钥,也是对现代人怎样感知古人生存智慧的考验
​七月的都昌,火伞高张。出高铁站转乘汽车约30分钟,就到了鹤舍古村。几个月前,九景衢铁路都昌站正式通车,这在都昌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不仅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还一举迈进了动车时代。
相形之下,鹤舍古村依旧是静穆的存在。徽派建筑与赣北民居风格相互交融,墙角轮廓分明、门楼屏头叠起,青砖灰瓦的倒影投入紧紧相依的池塘水面,恰如一幅水墨画。信步沿着青石小道融入其间,竟然又是另一番风景,巷道纵横深远,屋屋墙体相连、户户门径相通。纵然雨天邻里之间相互串门,想必也能不踏泥泞半分。
也许是屋主们长期从事精细瓷器活计养成的习惯,古村每一幢建筑的设计都是总体风格统一、细节各具精彩。伫立厅堂,从天井泻入的光影,斜斜地射在房柱上,其上立体雕刻的木质花撑由狮子、凤凰图案为主,威武之风与吉祥之气交相辉映,凝固的时光瞬间鲜活起来。以天井为中心,八个木板相隔的房间均匀分布散开,一组组由神话传说和民风民俗图案组成的花窗精致传神。若逢烟雨天气,雨水从四面屋顶沿着天井流下,经暗管汇入祖堂门前的池塘,与当地人所称的“四水归堂”甚为贴切。那方池塘还有个很美的名字:溢香池。
鹤舍古村跻身省级以上古村行列的时间较晚。2014年9月,入选“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2016年11月,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即使如此,古村整体风貌并没有被新的建筑破坏,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模样,这在当今传统古村落中并不多见。同时,古村距鄱阳湖的直线距离仅4公里,潮涨潮落和湖区固有的湿气没能对古村造成丝毫影响,也着实令人费解。
​袁德芳指着近处的一座山峰告诉记者,那座山叫苏山,山后面就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苏山犹如一座天然屏障,阻隔了湖区地形和气候对古建筑的侵蚀。另外,全村人严格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建新房不拆老屋。因此,村民们都另择地建房,近8000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则古韵依然。看似轻描淡写就消解了的谜团,实则隐含着古人选址的讲究和建筑设计的精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其实,鹤舍古村也有隐忧
这个当今传统古村落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就是越来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记者探访时,几乎没有看到还在古村居住的村民。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缺少日常维护,一种颓废和破败之气在村中弥漫。有的建筑外表看似完好,一进入屋内,地面长满青苔,木门木柱自下而上开始发霉。在一栋经常有人活动的院落,天井被透明材质封闭,虽然有效防止了门窗不受雨水侵袭,却再也无法体会先人“四水归堂”的巧妙用心。祖堂门前,“溢香池”的池水因没有出口无法流通而呈现墨绿色,一团团的飘浮物明显可见。
多年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指出,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古村落最应当进行的是“活化保护”,不是表面的修缮房屋、恢复旧貌。更重要的是要恢复其间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场景,让现代人在感受古代人的生存智慧中,传承村落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如果没有人居住,只有房子,这个村落的生命也就没了。
冯老在多个场合的痛心疾呼仿若是对鹤舍古村的隔空把脉,也是对每一个有着相似命运的传统古村落的一种唤醒。
侧畔的鄱阳湖水枯了还有盈时,对岸的庐山隐了会有现时,百公里外的瓷都窑火越发旺盛。当昔日繁华渐渐褪去,曾经耕读并重、农商并举的鹤舍古村,却以一种难以捉摸的未来,氤氲在历史的深处。  旅游局​​​​
1条评分积分+100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9-08-10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39753
积分
1017286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7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8-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54
积分
-38
贡献值
21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3-02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8-10

发帖
2087
积分
4449
贡献值
1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3-2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8-10
古建筑保留得非常完整。真不错。
发帖
119
积分
-83
贡献值
13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4-2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9-08-3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