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0638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22
- 在线时间6659小时
-
- 发帖700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5
- 积分405767
- 贡献值293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004
- 积分
- 405767
- 贡献值
- 293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6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称谓说:口语称呼是孩子创造的 口语称呼较之书面称呼与戏曲称呼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它具有民族性与区域性,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叫法不尽相同。 如父亲的叫法: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老爹、阿爹、爹哋(香港)、老窦、达达等等。 前文笔者说过,书面称呼源自于古代典籍,戏曲称呼是根据各地剧种说唱对白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来自于宫廷文化。 根据口语称呼“土气、亲昵”的特点,应该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大众文化。那么,口语称呼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是谁创造发明的? 我有一个观点,大家可能很惊讶,也可以不认同。我认为,口语称呼创造发明者不是饱读诗书的文人,而是——孩子。 孩子出生后,只会哭笑,不懂得语言交流,一至两岁之间开始牙牙学语,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毫无疑问,孩子的咿呀声,是在对自己最熟悉的家人发出信号,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表达首先是“叫人”,呼叫陪伴照顾自己的亲人,这种呼叫后来被认同,并成为口语称呼。 比方说,陕西孩子发出的呼叫是:大大、大大…… 陕西的孩子长大后就将父亲叫“大大”了。 拿都昌来说,孩子对父亲发出的呼叫是:嗲嗲、嗲嗲……孩子长大后就将父亲叫“爹(嗲)的”了。对母亲发出的呼叫是:母母、妈,母母、妈……长大后就将母亲叫“母妈”了。孩子对小兄长的呼叫是:咯咯、咯咯……以后就对自己的兄长叫“哥哥”了。对自己的小姐姐发出的呼叫是:家家、家家……以后就对自己姐姐叫“姐姐(家家)”了。对小叔叔发出的呼叫是:嘟嘟、嘟嘟……以后就叫叔叔了。 这种来自孩子原始的呼叫声,慢慢被大人接受,并得到大众普遍的认同,口语称呼也就顺理成章成立了。 或许以上是一种调侃,但我写成文字发表却是认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