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如李纮在《南园答问》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自古以来,鄱阳湖流域的文学风气兴起,正是自李朝的《黎阳九歌》开始萌芽,而后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到了两晋时期,则首推靖节先生陶潜陶元亮,称他是一千多年后唯一承继屈原《离骚》之风的文化学者。
比较一下陶渊明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这应该跟汉代后期的“大举孝廉”“大伪斯兴”有关,因为在那一时期里,由于世风浇薄,动摇了儒家独尊的地位,自建安以降,社会的大动乱促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自我超脱,个性自由的风气有关。东晋偏安,中国的政治中心首次南移到江南地区,使得大批有文化教养的士族南迁后定居了下来,使南方的士子有机会接受北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而促成了南方文化的大发展。由于陶渊明厌恶官场的黑暗,走上了归隐田园、追求老庄率真自得的道路,充分领略到了田园山水的意趣与生机,使他的诗文具有了平易亲切的禀性。虽然陶渊明走上了隐逸之路,但他并未忘情世事,抛弃儒教,他一方面要讥讽时政,另一方面又要避祸远害,因此,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语境,形成了他诗文风格的多样性,平易与曲折并存,静穆和愤懑兼备,融南方的温柔妩媚与北方的质朴刚健于一身。他在无形之中扭转了过去“平典似道德”的玄言诗风,又拔冗拨正了“淡乎寡味”,由华丽走向雕琢,故弄玄虚的时尚,用清新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来反应隐逸田园生活的情趣,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诗人之祖。尽管陶渊明在他身前以及身后的数百年里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他给中国诗坛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不容令人置疑的。后世的诗人无一例外地尊敬他,赞美他,并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他。因此,唐代很多追步于陶渊明的诗人们形成了一个阵营,叫做“山水田园诗派”。杜甫在寄寓锦夔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写的诗就逼似陶渊明的诗作。白居易也大力提倡和写作“效陶体”诗歌。陆游还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经在惠州任上的时候大发感慨说“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之广,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自陶渊明以后,鄱阳湖流域直到中唐的开元时期,这才相继走来了诗人刘脊虚和宫廷女歌手许和子。而后、鄱阳湖上又陆续走来了吉中孚、施肩吾、舒元舆、陈陶、郑谷、沈彬等人,但是他们的艺术成就并不是太好,故而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在这些人中,只有舒元舆这个人比较特别,他不仅是个诗人,他同时还是个散文家,擅长写散文。他善于使用比较细腻的文笔来刻画尘世间的风情与物事,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牡丹赋有序》等。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唐中主李璟一度将国都迁到了鄱阳湖上的豫章城里,这对鄱阳湖流域的文学艺术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鄱阳湖流域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由于南唐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朝廷,文坛的中心人物除了李璟、李煜两个皇帝外,还有重臣冯延巳。冯延巳曾经于公元948年至951年任抚州节度使,尽管他当时的政绩并不突出,但是,他把词的种子播撒在里鄱阳湖流域的土壤里,并且生根开花,长出了丰硕的果实。北宋前半期的晏、欧词派就是在冯延巳的影响之下诞生出来的。
自从南唐定都南昌以后,便在南昌城里大设教坊和花坊,广罗天下的词客与画家来教坊与花坊任教,鄱阳湖流域最早显名于世,名动天下的大画家董源和徐熙就是在南唐成长起来的。董源善用水墨写江南的山山水水,尤其工于秋岚远景,不为奇俏之笔,平淡天真,后来,,巨然继承了他的画法,世称“董巨”。为五代北宋年间的重要画派。徐熙则与董源不同,他注重写生,擅长画花木、禽鱼、蔬果、蝉蝶等,他的画作生机勃勃,大多富于野趣。
到了宋代,鄱阳湖上的文学艺术活动开始变得异常繁荣与兴旺起来。广大的文学艺术家们,大多是以群体的方式耸起在波澜壮阔的鄱阳湖上。他们或一地人才并肩接踵泉涌而出,或一门父子兄弟并秀于林,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重大领域大显身手。在散文创作方面,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鄱阳湖流域就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家在其中,占了宋六家的一半。在宋词的“四大开祖”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张先几个人中,鄱阳湖上的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四占其三,而其中的晏殊和晏几道还是一门两父子的关系。在诗坛有开一代新风的欧阳修和王安石,或为一朝之压轴的诗人文天祥,或开宗立江西诗派的黄庭坚,或独创新诗体,“诚斋体”的杨万里。而在诗歌的评论方面方面,欧阳修则有首创之功,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中国诗歌鉴赏、诗歌批评的先例。在笔记类文汇方面,则更是鸿篇巨制,包罗万象,洪迈的《夷坚志》《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众皆为文学艺术界的拔萃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如果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习惯,把史学以及哲学著作算在散文创作领域的话,那鄱阳湖流域的文学创作成就,就更加蔚为大观了。朱熹和陆九渊俩人采用通俗的口语传经布道,并汇编成《语录》形式流传于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开了文人使用白话文的先声。都昌朱门学派的彭蠡、黄灏、冯椅、曹彦约在理学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冯椅的《厚斋易学》是目前流传于世,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易学名篇,前几年,已被四川大学出版社收入在新编的《全宋书》中。
在宋代,鄱阳湖上文学艺术能够欣欣向荣、光华四射、大放异彩,这完全得益于晏殊点燃了鄱阳湖上第一支文学的火炬,而后,又有了欧阳修的加入并接过火炬,薪火相传,他不仅在文学的理论上开创了一代新变的风气,而且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和骄人的成绩,奠定了北宋诗文运动胜利的基石。
鄱阳湖对宋代词坛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南宋的词坛有两大巨子都是从鄱阳湖上走出来的,他们是辛弃疾和姜夔两个人。尽管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但他在鄱阳湖上两度为官以及两官闲居之时的时间之长,创作之丰,这是尽人皆知的。姜夔是鄱阳人,也是南宋格律词派和“清空”词派的代表作者。同时,他还是一名音乐家,深通音律,多有创新。现今所存的《白石词》集中,尚有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作十七首,是当代研究宋词乐谱仅存的珍贵史料。
到了元代,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第一次执掌全国政权。由于战争对南北的经济文化造成了极度的破坏,加上在立国之后又极度地对知识分子加以歧视和迫害,这自然就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就导致了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严重对立局面。杂剧、白话小说、南戏等新兴的通俗文学以蓬勃的生机在社会的底层流行。尽管,元代的文学艺术整体水平不够好,但是鄱阳湖流域的文学艺术们,能够承继宋代之余烈,在通俗文学以外的领域里取得骄人的创作成绩。虞集、欧阳玄等人主持纂修了《经世大典》;揭傒斯、欧阳玄、危素担纲纂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马端临穷二十年之心力,完成了三百八十四卷的《文献通考》巨制。吴澄不仅是一位理学的名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他折衷朱、陆两大派的观点,各取其长,交叉互补,充分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革故鼎新之功。他的《尚书纂言》不承认伪古文经,极大地表现出了他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气。吴澄的文章从不推泥带水,语言清丽典雅,诗歌创作构思巧妙,联想丰富,具有较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明代的鄱阳湖流域,文学艺术的天空呈现出一派月明星稀的寡淡局面,虽然解缙的名气很大,职位也不低,还曾经主持纂修了世界上第一部超大型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担任过《太祖实录》一书的总纂修,其个人也有《春雨杂述》等著作问世,诗文都很工整,但是,解缙的作品因为缺乏思想性,缺少了政治家的锋芒,因此,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大。
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他是在政治思想、文学理论、艺术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并成为一代戏曲艺术大师的。他的传奇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艺作品,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著作相比,辉耀在世界的文学之林,让后世赞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