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来形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在
都昌县汪墩乡古岭村委会吴家塘下屋村,有一个家族已然七代为师,这种一代代职业的赓续,几成传奇。
一
吴家塘分上屋、中屋、下屋三个自然村,上屋、下屋的建村始祖分别是吴守一(1520—?)、吴守随(1522—?),中屋的建村始祖是兄弟俩的叔父吴舜学(1502—1597),三个村庄均成村于明嘉靖年间。吴家塘之“塘”,所实指的是村上一口十余亩的大水塘,村因塘而名,祖祠也因塘而名“塘头阁”。先前水塘中央有座方圆丈余的土墩,叫狮子墩。墩上翠竹摇曳,绿水环抱,堪为一景。墩上也生乔木,村上顽童爬上树去掏鸟蛋。老一辈村民讲述更为神奇的是,池塘的水不管如何的漫涨,都淹不了狮子墩,水涨墩也升,墩上竹叶风姿更为绰约。狮子墩状如官印,相传有了这枚官印,吴家塘会高官辈出。这当然是一种民俗上的附说,事实上从2000年改建都蔡公路,阔道穿村而过,狮子墩被进出
都昌县城的通衢所平填,吴家塘被劈成了左右两个逼仄的塘域,全然没有了先前的碧波荡漾、竹叶婆娑。“官印”虽消失,村运仍勃兴,吴家塘下屋人的
人生大道变得更加的宽广。现有480余人的下屋村,2016年新修了祖祠兼村民文化
活动中心,更是好运连连。
有史可查的吴家塘下屋最显赫的官,是清道光年间四品官衔的吴顺琚(1836—1894),也是七代为师家族的第一代。吴顺琚,号大椿,他从小刻苦求学的
故事,成为家族长辈
教育晚辈发奋上进的示范教材。吴顺琚的父亲吴必龙谋得一个差役,是挨门逐户替官府收取田亩税的从九品,家境还算殷实。三儿子吴顺琚先是在吴家塘中屋的小私塾读了四年。吴家塘对面三里路左右,有座山叫皇竹峰(又称篁竺峰),峰顶的平坦处名龙望垴,垴上有座庙宇。“皇”呀“龙”呀的得名,皆与后来成为明朝开国之君的朱洪武有关。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
鄱阳湖,在龙望垴的庙宇里指挥军队血战,满坡的山竹被朱元璋的部下用来制作了射向敌营的箭杆。当一战成“明”的硝烟逝去,龙望垴的庙堂做了“皇竹学堂”,成为吴顺琚新的一个求学之地。开学一七(七天)一过,父亲吴必龙送干菜给吃住在学堂的儿子,但见小顺琚的被褥卷还是捆绑着没铺展开,仍是七天前自己送儿子来时的模样。30余岁的秀才先生告诉吴必龙,他的聪颖的儿子吴顺琚夜以继日地攻读,晚上实在困了,便靠在被卷上小憩,醒来后用冷水冲冲脸又续读,发誓要在功名路上出人头地,小税官吴必龙满是欣喜。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