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4阅读
  • 10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五十六丨汪墩乡吴家塘下屋村:有一种赓续叫七代为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世人常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来形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在都昌县汪墩乡古岭村委会吴家塘下屋村,有一个家族已然七代为师,这种一代代职业的赓续,几成传奇。

                                     一

        吴家塘分上屋、中屋、下屋三个自然村,上屋、下屋的建村始祖分别是吴守一(1520—?)、吴守随(1522—?),中屋的建村始祖是兄弟俩的叔父吴舜学(1502—1597),三个村庄均成村于明嘉靖年间。吴家塘之“塘”,所实指的是村上一口十余亩的大水塘,村因塘而名,祖祠也因塘而名“塘头阁”。先前水塘中央有座方圆丈余的土墩,叫狮子墩。墩上翠竹摇曳,绿水环抱,堪为一景。墩上也生乔木,村上顽童爬上树去掏鸟蛋。老一辈村民讲述更为神奇的是,池塘的水不管如何的漫涨,都淹不了狮子墩,水涨墩也升,墩上竹叶风姿更为绰约。狮子墩状如官印,相传有了这枚官印,吴家塘会高官辈出。这当然是一种民俗上的附说,事实上从2000年改建都蔡公路,阔道穿村而过,狮子墩被进出都昌县城的通衢所平填,吴家塘被劈成了左右两个逼仄的塘域,全然没有了先前的碧波荡漾、竹叶婆娑。“官印”虽消失,村运仍勃兴,吴家塘下屋人的人生大道变得更加的宽广。现有480余人的下屋村,2016年新修了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好运连连。

        有史可查的吴家塘下屋最显赫的官,是清道光年间四品官衔的吴顺琚(1836—1894),也是七代为师家族的第一代。吴顺琚,号大椿,他从小刻苦求学的故事,成为家族长辈教育晚辈发奋上进的示范教材。吴顺琚的父亲吴必龙谋得一个差役,是挨门逐户替官府收取田亩税的从九品,家境还算殷实。三儿子吴顺琚先是在吴家塘中屋的小私塾读了四年。吴家塘对面三里路左右,有座山叫皇竹峰(又称篁竺峰),峰顶的平坦处名龙望垴,垴上有座庙宇。“皇”呀“龙”呀的得名,皆与后来成为明朝开国之君的朱洪武有关。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在龙望垴的庙宇里指挥军队血战,满坡的山竹被朱元璋的部下用来制作了射向敌营的箭杆。当一战成“明”的硝烟逝去,龙望垴的庙堂做了“皇竹学堂”,成为吴顺琚新的一个求学之地。开学一七(七天)一过,父亲吴必龙送干菜给吃住在学堂的儿子,但见小顺琚的被褥卷还是捆绑着没铺展开,仍是七天前自己送儿子来时的模样。30余岁的秀才先生告诉吴必龙,他的聪颖的儿子吴顺琚夜以继日地攻读,晚上实在困了,便靠在被卷上小憩,醒来后用冷水冲冲脸又续读,发誓要在功名路上出人头地,小税官吴必龙满是欣喜。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09重新编辑 ]
1条评分积分+63
好好活着 积分 +6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11-23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3

        六年寒窗苦读,十七岁的吴顺琚满腹经纶回到村上,接替了年事已高的老先生,做了一名稚嫩的私塾先生,成为吴氏家族为人师的肇始。七年之后的咸丰庚申年(1860年),吴顺琚考中秀才,同年与罗氏完婚,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喜从中来。随后,应县衙学政之邀,吴顺琚出任汪墩学堂的儒师。秀才的身份除了享受免赋役之外,每年还有60石谷子的回报。饱读诗书的吴顺琚1873年参加乡试秋闱,37岁的他高中 癸酉科第四十九名举人。七年之后,光绪庚辰年(1880年)十二年一次的举人大挑在省府举行。所谓举人大挑,是清朝每四科(12年)举行一次,作为考不入进士的举人的一次功名上晋位的拾遗,大挑一等可享候补知县,大挑二等授学政之职。当年举人大挑的试题是“洪承畴论”。洪承畴是明末颇受崇祯皇帝看重的督师大员,战败后降清,成为清初开国大臣。本来这样有着“二臣”经历的人物难作策论,更何况是在爱新觉罗的当朝。可文思泉涌的吴顺琚长袖善舞,收展自如。他“凤头”开篇对洪承畴一顿痛责,历陈其卖义求荣,变节无常。起承转合之际,又在“猪肚”文中盛赞洪承畴识时务,知天命,弃明奔清。在“豹尾”更是对清王朝的浩荡皇恩、太平盛世来一番感怀。最终吴顺琚获得大挑一等功名。按清律,授正印官员需离开原籍赴外省荣擢。于是,吴顺琚的命运与边陲广西有了诸多交集。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11-23

        吴顺琚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是广西西隆州(后称西林县)候补知县,“适以土苗不靖”,当时苗族百姓揭竿而起反官府,知县刘亨林不知所措,作为忠君之吏的吴顺琚,帮办军务,一边将乱相呈报州府,一边动用库银招兵买马,并亲临征剿一线,“勇治藩抚”,平息了纷乱。吴顺琚的处事才干得到官府认可,补凌云知县。州府也为他向朝廷报功,光绪帝亲赐“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八字褒奖,并加赏戴花翎,由七品县令跃升五品的泗城府知府。
        吴顺琚在桂地为官,历任西林、凌云、苍梧、恭城、泗城五地,前后14年。在广西娶郑氏、杨氏为妾,并生育三个女儿。故乡都昌始终是他的牵挂,他给家中寄来银票和造构图案,由长媳郭氏掌家,在吴家塘下屋建造起“大夫第”。在他刚中举人时,父子协力建造过三进深的“举人府”。在他为官广西的后期,三个儿子道扬、道授、道抡先后患痨疾而亡。到泗城府赴任后,他将长孙吴绍祖接至知府衙辅养。光绪甲午年(1894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吴顺琚心力交瘁,死于任上,享年58岁。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二

        吴氏家族第一代从教人吴大椿(顺琚)人生更多的辉煌是在广西的入宦。第二代从教人为吴大椿的长子吴道扬(1861—1883)。吴大椿沉溺封建官场十余年,深知入宦之险恶,他对子孙从业的忠告是勿入官、勿经商,宜从儒、宜务桑。吴道扬在村上以教私塾为业,他爱生如子,对家贫的子弟不但不收学费,还贴钱买纸笔墨砚。只可惜吴道扬英年早逝,22岁时患肺结核(旧时称痨病)离世。所娶同邑郭氏,贤惠能干,持家有方,主持修造的“大夫第”,至今仍存,只是有些破败。在四周村民楼宅高立的衬托下,其雕梁画栋、飞檐走壁的徽派古屋风格,别具乡愁韵味。在“大夫第”青石横楣上方,封火砖嵌着描金石匾“荣封二代”四字,对被皇朝“荣封”者“二代”为谁?吴氏后裔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说法是“上封”。清王朝念吴顺琚在广西理政靖边有功,升任知府之际,上追两代,诰授吴顺琚已故的祖父吴则桂、父亲吴必龙为资政大夫、例封文林郎,原配夫人罗氏例封为恭人。另一种说法是“下封”。即吴顺琚诰封中宪大夫,其长子吴道扬追封“六品军功”。22岁便病故的吴道扬没有建功于沙场,但他的墓碑上确切地记载封“六品军功”,显然是得了父恩荫泽之故。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11-23
        吴氏家族的第三代从教人为吴道扬的独子吴绍祖(1880—1915),他在35岁壮年离世的病因也是肺结核。吴绍祖作为长孙,最得吴大椿疼爱。吴大椿在广西知府任上亡故后,随同两个庶奶奶和3个小姑姑,扶柩乘船,由灵渠转湘水,再入洞庭湖经长江,入鄱阳湖而至离吴家塘仅三里地的郭家桥码头上岸。一路行来,白幡上的“钦敕四品都昌吴大椿”特别显眼,护卫停歇地的官员纷纷登船祭拜。随广西而来侍候庶奶奶的两个丫鬟,在“大夫第”生活数年后分别嫁给村上的两户贫困家庭,繁衍生息,110余年前就成就了两段平凡人家的跨省姻缘。吴绍祖十四岁回到家乡,长大成人后,子承父志,也是在乡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直至35岁病故。

        吴大椿的荣耀若干年后,还折射到子孙的身上。当年吴大椿任职的泗城府和西隆州(西林县),正是封疆大吏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故乡。岑总督对吴大椿的政绩颇为称道,其三子岑春煊(1861-1933)与吴大椿成了忘年交。岑春煊在中国近代史上是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早年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面前的红人,后来官至两广总督。在晚清官场,有“三屠”之说,岑春煊是“官屠”,喻指弹劾官吏;张之洞是“财屠”,喻指用钱如水;袁世凯为“人屠”,喻指杀人如麻。岑春煊一生反袁世凯,一度成为“护国盟主”。他1918年任军政府主席总裁时风风光光,曾派亲信找到都昌吴家塘,要接吴大椿的子孙到身边重用。当时吴家唯一年纪大的男丁是吴大椿的曾孙吴先唐,年仅16岁。长少奶奶郭氏哪舍得孙子吴先唐离开都昌,只得做罢。吴先唐(1902—1957)是吴氏家族的第四代从教人,又名吴继曾,取名寓意是“继承曾祖父顺琚公遗志”。吴继曾先是在汪墩、左里乡间私塾当先生,后民国新式小学兴起,转而还是从教,前后达30余年,55岁时去世。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8-11-23
       吴氏家族的第五代教书育人者为吴继曾的三子吴毓苏(1933—2006),派名德庸,号竹村。吴毓苏先生少时师从其父吴继曾和舅父谭莺初,皆为名师。吴毓苏1989年8月这样回忆他的从教生涯:“我于一九三三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教师家庭。高祖系前清举人,曾祖与祖父均系前清秀才,父亲是个小学教师。我从一九五0年十八岁时起,即开始教小学。后来在都昌县文教科和九江专暑文教科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三年。一九五六年二十四岁时被调到都昌县中学教语文,直到现在,前后共教书三十七年,而工龄已四十载。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只是在五十年代参加过江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函授,基本上是边教边学,自学成才的。一九八七年江西省专业技术职称改革,我被第一批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都昌一中就读的学子,很多都是吴毓苏先生的弟子,他的厚深的国学功底,让学生受益终生。

        吴氏家族第六代为人师表的接捧者是吴毓苏出生于1958年的次子吴江春。吴江春九江师专毕业后,曾在都昌师范、都昌二中、都昌三中工作,担任学校领导多年,教学业绩优秀,2001年9月荣获九江市“优秀园丁工程”学科带头人。吴毓苏的女儿吴江雪,1986年江西财经学院毕业,现在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吴毓苏的侄子吴江涛、侄媳谢勤,均为烟台大学教授。

       吴氏家族第七代教师传人为吴江春的女儿吴京。2008年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现任教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后起之秀。

        1985年都昌县委、县政府授予吴毓苏先生“教师世家”光荣匾。其时,第七代传人吴京还未入列。随着时光流转,日月轮回,吴氏家族“教师世家”在人们的期冀中也许会续写新的薪火相传的故事。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11-23


                                     三

        吴氏家族七代从教,在180余年的时光里,一部家族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的清王朝到当今辉煌的新时代历史变迁,也体察了都昌教育乃至中国教育贯注于间、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可以觅见的文本里,吴继曾、吴毓苏、吴江春祖孙三代更是以搏动的诗心,让这个教师世家的光环别样闪烁。

        吴继曾工于书法,一笔正楷,力透纸背,很见功底。有诗词集《雪痕诗草》存世,原稿收录他的旧体诗300余首,“文革”期间烧毁,现存于世的是其子吴毓苏1986年根据回忆整理,用漂亮的行书毛笔辑录的,存诗31首、联语一副。在吴毓苏为父亲诗集拟写的“跋”中言:“先君出自书香门第,好读书,喜吟咏,尤长于书法,性淡泊,远权贵。尝自谓‘诗书有味勤开卷,世事无聊懒问名’。先君童年失怙,十三岁抚弟奉母。年弱冠即设帐收徒,离乡背井,盖三十余年矣。”吴继曾在一首五律中这样感叹诗情人生:“不尽沧桑感,飘蓬叹此身。欢愁随幻世,聚散等浮沉。地僻怀钟子,天寒念老亲。雍容诗酒客,烂漫乐天真。”吴继曾曾受聘于左里大绅士陈镜湖家做教书先生。陈镜湖在接风筵上,以请先生拟嵌名对联伴中堂为籍口,实则以测先生的功底。吴继曾即席挥笔而就一联:镜迎须眉惊渐改,湖山风月善长留。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书法上乘。陈镜湖叹服吴继曾才学,高薪挽留先生施教了五年。时人评价吴继曾诗风:“落笔天然,风华掩映,无懈可击,一尘不惊。”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11-23

        吴毓苏的诗学更多来自于家教。他曾这样回忆:“我从小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在摇篮里,曾祖母以唐诗为催眠曲,三四岁时即教我读唐诗,如‘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之类的五言绝句,已能背诵20多首。六岁时父亲即带我上学读书,在私塾里,念的是《贤文》《劝学》《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加上唐诗宋词,因此从小就对诗词产生了兴趣,由于父亲擅长于写旧体诗,因而耳濡目染,我也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十岁时就能对五言对联,十五岁时就能写旧体诗了。”上世纪60年代初,吴毓苏曾编印诗集《萍踪浪墨》,“文革”中其兄怕因此获罪,竟付之一炬。1989年,吴毓苏重修整理汇编成册,收录诗词300余首,取名《萍踪浪墨》,也是一种寄怀,他以绝句这样诠释:“萍踪身世感劳生,浪墨挥毫写性情。莫道蛩吟无雅意,此中多是不平鸣。”吴毓苏曾任都昌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古南诗词》第一任主编。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11-23

        吴江春得其父吴毓苏之诗教,在古典诗词创作上颇有造诣。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在担任都昌诗词学会副会长,《都昌诗词》主编。父亲在晚年将祖传的一套袖珍版《诗韵合壁》,遗传给吴江春。吴江春后来主编的《格律诗词入门》,在普及推广诗词的创作方面,成为示范读本。2018年农历十月初,吴江春携同城诗友来到太高祖吴大椿170多年前求学的篁竺峰,吟咏道:“孟冬初霁天,附友登萧寺。阔别卌余年,重来三昧地。炉烟篁竺萦,香客盐梅寄。造化野人惊,凭谁知旧事?”

        从吴大椿、吴道扬、吴绍祖、吴继曾、吴毓苏,花甲之年的吴江春感慨他的家族上五代为人师者的身影,“凭谁知旧事”?他和他女儿吴京分别成为第六代、第七代薪火相传者。时光之下的第n代呢,“凭谁知新事”?定是久霁天……


九江都昌发布 文\图:汪国山

发帖
22284
积分
453359
贡献值
788
都币
12
在线时长: 6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11-2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8938
积分
1015178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8-11-23
精彩!感谢楼主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