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都昌县阳峰乡龙山居委会卢家村与阳峰乡政府大院一墙之隔,秉承“范阳世家”之风的卢家村建村始祖叫卢天常,明隆庆丁卯年间(1567年)由
都昌南山尾界山迁入,村址属“莲花吉地”,距今有450余年了,现有人口1400余人。卢家村是一个注定要载入都昌现代史史册的村庄。抗日战争期间的1939年初至1942年6月,三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
都昌县政府迁至卢家村,卢家村见证了那段特殊年代的历史。
从1938年6月开始,长江的马当要塞失陷后,日机经常在
鄱阳湖上空盘旋,对都昌县城、三汊港、土塘等地轰炸。1939年3月13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日军千余人由星子县渡过鄱阳湖在
苏山屏风登岸,驻扎左里、多宝、苏山等乡蹂躏。其时,国民党都昌县政府在清朝时的县衙旧地办公(现老人武部莲花苑小区),面对日寇的轰炸县城,国民党县政府闻风丧胆,急匆匆搬至县城郊区周家嘴。数日后,1939年春夏之交,旋即搬迁至现今的阳峰乡卢家村。同年,都昌县立初级中学(任远中学前身)因日军轰炸县城,迁至大沙茅铺桃树岭沈家祠堂。早一年,国民党星子县政府徙迁到都昌阳储山,国民党湖口县政府徙迁到都昌大港太埠涧。烽烟四起,山河破碎,堂堂的国民党都昌县政府无安稳的立足之地。1942年6月,面对日寇对双湖乡(今三汊港、阳峰、土塘一带)的侵扰,国民党都昌县政府自卢家村迁至源头乡(今鸣山乡)九山段扪鼓村,后又在战火中迁至南峰白水塘,复迁三汊港。抗战胜利后,由三汊港迁至县城的余家祠堂(现实验小学对面)。
二
国民党都昌县政府搬离县城躲避战事,为什么首先选择的是卢家村?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至少可以
分析出三点缘由:一是卢家村在地域位置上居都昌的腹地,离县城20余公里,不远也不近,更重要的是村庄倚靠的阳储山,成为天然屏障,而翻越黄梅岭、石牛岭,可直通蔡岭、
徐埠等地。二是卢家村既不直接临浩淼鄱阳湖,可避免敌寇舰艇从水路的长驱直入,又可通过三汊港小水面,近流域地联结鄱阳湖,易于物资补给。三是卢家村当年有三个大厅堂做周转场地,原村民驱迁后,可容纳一应人等的办公和
生活。在村上老人的记忆中,“左公厅”“右公厅”“石板厅”每个大厅都是四进的阔大,每个厅皆有189个屋柱。左公厅用作国民党都昌县政府的办公之地;右公厅是保警队的武装人员驻扎地;石板厅是官员们和家属寄居的地方,有村民直呼“官太太厅”。当时的县长是江西安福人彭学游,他还在石板厅的一侧空地上植上树木,建了个小型花坛,搭了个戏台,推进“礼义廉耻”四维的国民
教育运动,算是响应蒋委员长在南昌首推的“新生活运动”。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