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陶老先生的《桃花源记》,一直让我魂牵梦萦。以至于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之后,第一个去旅游的地方就是江南水乡——周庄。只可惜,今时的周庄已无过往的宁静,全然一派熙攘的商业繁荣景象,我也只能在人缝中穿来梭去,极力从墙板间找寻梦中的痕迹。
自那以后,我自认为世间可能已无“世外”,也就再无梦到过“桃源”。
不知何时起,“婺源”这个名字引发了国民对“世外桃源”的再度热衷, 我也便抱着“瞧瞧”的心态斗胆一试。
据资料称,婺源古属“吴楚分源”之地,自唐代建县以后,文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历史名流。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历代文人学士留下的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选入《四库全书》,因之婺源又被人们誉为“书乡”。民风乡俗纯朴浓郁;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寻幽访古的古老村落,有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春季那满山遍野的油黄.......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怀着对婺源的遐想,我们婺源旅游团的11个团友,从景德镇出发,在赣北乡村崎岖的小路颠簸了3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婺源。
一路上,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油菜地已然一片油黄。虽没有想象中那样的一望无际,却也让人觉得仿佛身陷花海。其中夹杂着几棵桃树、梨树,也都不甘寂寞的盛开着鲜花。再加上散落其中的徽州村落,一时间黄花、粉花、白墙、黑瓦充斥着我们的双眼,刺激着我们的感观,让人陶醉,让人流连。以至于途中我们几次强求司机停车,让我们下车拍照,去捕捉中国山水画的泼墨效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景点中,晓起村给我的印象最深,真的有几分相像梦中的世外桃源,确有“绝妙何图诚若是”之感。“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景色。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有600余年的房屋几十幢。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上晓起多官宅,下晓起多商第。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的晓起。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古朴大气,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门楼都刻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晓起村有古驿道通往山里。有些靠河地段的驿道甚至还有青石板护杆,炎暑时节,浓荫蔽天,十分凉爽,有如世外桃源。连接上、下晓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条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车辙至今未能磨灭……
宽不足两米的青石板巷,小巷拐角处的墙被削去棱角,意指邻里间和睦相处,不能勾心斗角。这里民风的确纯朴,就连狗儿也都格外温顺,在巷中相逢便乖乖的让到一边,见到生人也不会如同其他地方的同类般龇牙嘶吼。诚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晓秦汉,焉知魏晋”之感。村中有一口古井,旁有一口小井,两井前各有一个排水沟,村民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然后将污水倒入排水沟,再到大井中取水。这样的设计让人不禁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自然相融的生存理念。
离开婺源,心中仍然回荡着那份清新,那份宁静。若生活在都市中亦能同样意气融融,我们又何需去找寻梦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