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05阅读
  • 11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十三丨左里镇李秦亮村: 手工拉面一家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7095
积分
1177699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03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2007年丁亥年《陇西李氏宗谱》中在论及“家训”言:“凡我族众宜谦以自,下恭以接人,有无则相通。出庆则与共心和气平,情投意洽一门,雍雍何乐如知。”2007年重修的《秦氏宗谱》“义规”中言:“息争竞,处家之道,贵孝友。故诗云,世好无尤,书曰和睦九族,凡我宗盟亲亲相爱无或乖争。”周姓是“理学世家”,以“仁和”为操守。“手工拉面之村”李秦亮村李、秦、周三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

  丝丝拉面连起李家、秦家、周家


  2017年丁酉仲冬,参加“鄱湖驿站 候鸟天堂”第二届全国候鸟摄影大展的70多位摄影师,齐聚都昌左里镇左里居委会李秦亮村,将镜头对准手工拉面制作的内环外节、远场近景。李秦亮村这个“手工拉面之村”,名声在外,芳香远播。

  李秦亮村现有80余户,320余人,其中李姓人家80余人,秦姓人家200余人,周姓人家38人。李秦亮村手工拉面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在村头墙壁上的彩喷简介这样表述:“李秦亮村手工拉面至今已逾200年的历史。相传最初是为了度饥荒,村民用面粉、盐和成面团,拉成面条,佐以汤水,便能快速充饥,不曾想,出锅后的面条美味可口,引得四方近邻争相购买,手工拉面自此发展而来。”这自然是关于村上手工拉面来头的一说。当我们撩开历史的面纱,小心求证的时候,李秦亮村手工拉面历史几可定为清咸丰年间,迄今160余年。160余年的岁月沉淀,足够一个民间饮食工艺趋向成熟。

  因类风湿已卧床不起数月的96岁老人秦绍春言之凿凿,村上手工拉面是始于秦姓人家。李秦亮村世居的是李姓。1850年代(清咸丰年间),李家有个叫李遵经的村民,一手的好木工活,常在临近县城的北山汉亮湾秦家一带,靠着斧凿谋生。在秦家结交了一个同年出生的“老庚”,叫秦光阶,以手足情相待。彼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横扫九江,特别是在鄱阳湖区逞雄。这支农民起义军逆清王朝“剃发易服”而行之,行伍之人皆不剃发、不蓄辫,披头散发,被民间称之为“长毛”。“长毛”所到之处,烧掠频发,秦光阶为了躲“长毛”,同时也为了远离湖区的“大肚子”(血吸虫)瘟疫,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郭氏,投靠老庚李遵经,遂落户李家。至于李家建村的历史,至晚也应在明朝。秦绍春老人能忆及儿时见到的李家祖堂,立着柱子的磉墩是木头材质的,而在明代,官衙是按石头磉墩课税赋的, “以木代石”便可规避苛捐。汉亮湾秦村人祖上有“白案”的绝活相传。所谓“白案”,就是以白米呀、白面呀为食材的饮食厨艺,相对于以鱼呀、肉呀为食材的“红案”厨艺而言的,秦光阶深谙祖传。起初,夫妻俩借着李遵经家村头的一间偏屋生存,扯面、做糕点谋生,同时租种李家人的田地贴补家用。凭着勤劳的双手,秦家的家境芝麻开花节节高地好起来,秦光阶便在村头建造起一间属于自己的圈屋,在一些秦氏后裔口中,有时还以“秦家圈”称呼现在的村名。秦家不仅财旺,人丁也旺,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早期,秦家在当地并没有家园的产权,以至秦光阶夫妻辞世后都是安葬于汉亮湾,魂归故里。后来子孙日渐融入,特别是历经“土改”,在当地获得了与李姓人家山权水益同等的待遇了。

  周姓人家迁至李秦亮村更晚,是1949年前后,从左里赵子才村附近迁入一家,繁衍至现在有7户,38人。李秦亮村现在是李姓、秦姓、周姓一家亲,三姓都有手工拉面的人家。追根溯源,手工拉面手艺的传承,来自于160余年前的秦光阶。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35重新编辑 ]
5条评分积分+324
好好活着 积分 +6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1-03
飘渺寒星 积分 +4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1-03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1-03
丶惜城何处 积分 +6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1-03
丶惜城何处 积分 +6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1-03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87095
积分
1177699
贡献值
1117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1-03
  缕缕拉面接通昨天、今天、明天

  美味可口的手工拉面,成为“舌尖上的李秦亮村”的金字招牌。一部手工拉面短长史,何曾不是一部村民的忧乐生活史。有着160余年历史的手工拉面,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展示着相同的丝丝缕缕,演绎着不同的分分合合。

  人到中年的秦世华在左里居委会担任会计,平日里也会帮着家人做手工拉面。秦世华的爷爷秦德禄是左里镇知名度很高的“白案”名师,排饼、茶饼各式糕点样样精通,油条、拉面哪门手艺都身手不凡。他在左里、多宝、苏山等地带会了不少徒弟,最有名的当数魏和平。魏氏“茶饼”入选九江市名糕点,魏家第二代至今仍在左里镇开着一家糕饼铺,生意火爆。安享晚年的魏和平至今叹服师傅身怀一手“绝活”,比如用圆圆的竹编篮盘为饼坯上芝麻,师傅颠搓数下,只一闪,饼坯像听从命令式似的一律反转来,均匀地粘烙上黑亮的小芝麻。秦世华记得他小时候由爷爷带着上集镇所在地玩耍,爷爷的徒弟会很客气地递给爷孙俩香喷喷的茶饼品尝。秦德禄40多年前79岁时辞世,拿现在的眼光去打量,老人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李桂和老人家也做手工拉面。手工拉面既是凭“匠心”的手工活,也是一门操劳的辛苦活。手工拉面的制作过程包括和面、开条、搓条、盘条、上杆、醒面、拉面、收杆等十几道工序,熬更熬夜,耗时耗力。正因为是手工制作,拉面色泽光匀,入口溢香,有筋道,易消化,不只是世俗生活的日常佳味,更是老孺的软食首选和妇人产前产后的上乘滋补。拉面制作与温度、湿度很有关联,其间的拿捏全在手艺人的日积月累,心领神会。

  细究起来,李秦亮村一带在秦光阶迁入前已有零星的乡间制作拉面的习俗。花甲之年的周时虎记忆小时候听父亲讲起爷爷 粜面的故事。爷爷挑着面箩到多宝刘家山走村串户,面条被一些村民抢分了,面钱却归不了兜,无奈地空担空手而归。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成立“副业组”,李秦亮村5位村民采取承包的方式做手工拉面,用牛拉的石磨磨成粉,制成面,然后肩挑手提的上户兑换。一斤面粉可产一斤拉面,一斤麦子换七两半面,另收6分钱加工费。一天下来,“副业组”的5个人合在一起可做50斤粉的拉面。年终将所挣的麦子和加工费结算交给队上,换自己的工分。后来改革开放春风遍吹,政策宽松了,村民家就各显神通,各自拉面卖面了。

  时下,村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李秦亮村真正坚守着做手工拉面的也就十五、六户人家。一斤手工拉面的时价7元钱上下,小本小利的,但秦世华、李桂和、周时虎们仍在“留住乡愁”的情结中坚守。左里镇政府引导村民成立手工拉面合作社,筹备着注册自己的商标,彰显品牌,让传统的手工拉面更加丝丝有味,缕缕生香。


文/图: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发帖
3198
积分
21167
贡献值
373
都币
0
在线时长: 22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5-04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1-0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来自:都昌在线iPhone客户端


发帖
138938
积分
1015178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1-0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140
积分
43662
贡献值
1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7-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8-01-03
秦世华,写了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发帖
1866
积分
12232
贡献值
33
都币
0
在线时长: 9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2-14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1-03
手工拉面,面好细啊!

发帖
6215
积分
7178
贡献值
1129
都币
5
在线时长: 6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7-16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01-03
秦家圈的秦胖子也是搞这个的!儿子好像叫毛鸡!

发帖
673
积分
1227
贡献值
55
都币
0
在线时长: 234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7-1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01-03
教徒波?别让这么好的手艺失传了

发帖
1888
积分
12453
贡献值
1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86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9-2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01-03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1688
积分
2196889
贡献值
1959
都币
18
在线时长: 38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6-06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8-01-0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