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和地主,造了一栋很大的屋子,屋顶覆盖两层椽瓦,且附有洋楼戏院。或许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吧,祖父们年青时成为了当地臭名昭著的阔少,争相着卖了上层椽瓦,拆了洋楼戏院。到我的童年时,老屋只剩下残破的主体了,里面却住着四大家几十号人口。虽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漏,但它却是我记忆中的童年乐园,老屋冬暖夏凉,至今我尚记得,酷热时躺在地上石板睡午觉的那份惬意。
刚上小学的那年,祖父年近八十,殚精竭虑地辅助父亲,在老屋旁盖起了三间砖木结构的瓦房,我们谓之新房。喜庆之时,父亲在新房的庭院前,栽下了一棵小橘树。一般的乡风里俗,盖新房是有讲究的;祖父有些文化,懂得些许易学,为新屋自定门向自选日期,只是交代,如此运作,家道可旺,却妨害自身。不知是巧合还是冥意,岂料第二年,祖父因伤风而病患肺痨,溘然长逝。
集体住宿的乡间老屋,晴天无人疏浚,残破无人修补。慢慢的,四家陆续搬出。更有些民间人员,谋窃古物;原本同属一体,人工雕刻的花木板,便被一分为四,每家两块了,每份命途各异,藏的藏卖的卖。花板刻有唐诗宋词及相关情境,栩栩如生,着实可爱。我家的那两块,一是“孤舟蓑笠翁”,一是“溪头卧剥莲蓬”,而今不知,所在何方了。后又听说,太祖光绪年间的瓷板画像,老屋中堂前的大案几,均夜间失窃,不知所踪。众人商议,与其渐渐毁失,不如作价出卖,于是,区区三万余元,昔日辉煌的老屋,只余些断壁残垣,荒基一片了。
又三十年后,新房也成老屋。我等入居城市,父母也远去洛阳;老屋关门锁户,已有多日。前些时候,遥奉父母之命,前去开门探视,老屋内灰尘遍地,霉味满屋,四视无座,难以久居。无措之余,打开几上座钟,紧转簧条,好让老屋有些钟声与生气。家人商议,父母回乡养老时,当拆旧建新。时日不久,这间老屋也将成为过去,留下来的,或许只是那棵四季常青的橘子树。
世事变迁,老屋,新房,还有祖父,物与人皆为我所用,而后化为过眼云烟;或许他日,我亦为物,为他人所用,而后化为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