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看到印山的景象让我回想起儿时与父亲在鄱阳湖打渔为生的美好童年时光。因为,那时在县城每次船靠岸都是要经过印山的。那时湖水很丰盈。湖中的印山在夕阳的映衬下有一种古扑的美。散发着秀丽、典雅的人文气息。听父亲老一辈人说:此山因为形状像古代印章而得名。相传是天庭太上老君大封鄱阳湖水神时不小心掉落于此地的一颗朱印。传说很精彩,当时听得很入迷,必想那么大的神仙也有丢三拉四的时候。印山的神话传说让我对其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那时候很小大概九到十岁的光景。小学放了暑假便同父亲与村里面的船邦一起出湖打渔。与我相仿的小伙伴都是很急切盼望这一时刻的。我爱座在船仓看着船头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的湖面。父亲在船尾把着机帆船舵。船仓里还有宝哥,他是我唐哥。一直跟父亲搭手。宝哥话不多,长得很帅气。为人忠厚、正义。跟父亲打伙了很多年。那时候村里刚兴放录像,是那种磁带盒装的电影、电视剧。都是香港的武侠片。是福建外地人到村里面私人家放的。那喇叭的声音很大,老远就能听到劈劈啪啪的刀光剑影的声音。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都非常想去一睹那黑白画面里的大侠风范。门票是2-5角钱的样子。但对于那时的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宝哥比我大十几岁有些积蓄,看录像时都会带上我。在众多小伙伴的羡慕目光中宝哥带着我走过那个收票人设的关卡。当时,我心里感觉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而今我一直都记得……
本村的船大概有几十条,船间相隔十多米在宽广的湖面组成一只浩浩荡荡的船队。我扒在船弦看着飞速滑过的水面,感觉船跑得很快像箭一般在水面飞行。湖中的水草与船身撞击时散发淡淡的草香的味道。让我心旷神怡,仿佛感觉到自已也在水面上飞一样。湖中间有许许多的山,而且都有一个个很美丽动人的传说。比如“犟山”传说中她是蠡山身旁的一座小山,性格顽劣,被蠡山老母用皮鞭赶到现在的地方,故称为“犟山”还有“蛇山”蜈蚣山“等……
船队到达的目的地是在县城附近一带的水域,主要是便于把打上来的鱼卖给渔贩子。二来若得空的时候便上岸去买些生活用品。一般是接近夕阳西下的傍晚我们便出发撒网的,到第二天清晨收网。这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鱼儿上网后不容易死,出水都是活崩乱跳的。二鱼儿上网的时间也很长。可以抓到更多的鱼。鱼网比成年人都要高,大概有三米多,我们称”高衣网“。长有几公里路。都是收网后整理好放在船头仓里的。撒网一般都要几个小时才做完活。网撒到结尾时便有一条用细竹杆制成的记号。我们叫“号边”号边长有一米七八左右。底部绑着方形小石块。中部有泡沫块,顶部有小布片制成的小红旗。放在水里就像插在土里一样,迎风招展,很可爱很亲切!撒完了网后父亲便开始做饭。船上自带些干菜、油、米、柴等。船上的新鲜菜很少,都是带着由大白菜淹制而成的盐菜。而这菜便是家里饭桌上的常客。但我对它似乎情有独钟,父亲在船上生火用的是约四十公分高直径三十五左右由泥土烧制而成的小柴炉。中间有一个小炉闸以便燃烧完后的柴灰可以掉下来,二来也是为了空气对流,火便很容易烧旺。烧菜没有什么调料。只有盐、味精。记得那时唯一很好的调料是“五香粉”。只要一打开盖,一股植物特有香味从船头就可以闻到。放在盐菜里很下饭。便觉得那才是人间真正的美味了。只是现在再也尝不到儿时那种地道的味道。或许是“人心不古”的原因吧。煮饭、烧菜、喝的用的都是湖水。父亲用白瓷碗在船弦一碗一碗的舀。那水的味道淡淡的夹杂着水草的清香很好喝。特别是用来煮刚打上来的鱼,那味道的感觉至今回想起来真是美妙至极。“湖水煮湖鱼”只有真正吃过的人才能懂得的……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放亮,我们就开始收网了。因为收网的时间比撒网的时间更长,所以我们要赶在太阳未发威之前把鱼卖出去。这样能最大的保持鱼的新鲜。我扒在船仓用手电筒照着水面满怀期待的目光紧盯着刚刚从水里拉出来的网。网上都会粘上一点水草。滴滴嗒嗒的水滴湿片整个船头。父亲穿着齐胸的防水裤(我们叫腿裤)在船头从容的将网从水里拉出。那时的鱼很多、很大。隔不到一会儿就有鱼儿慌了神般的挣扎乱崩。遇到有几斤重的大鱼而且粘得也不紧的时候,这时就要慢慢拉,等快出水面时再用鱼捞捞起来。碰到有大鱼上网我们都很兴奋同时也很紧张。因为大一点的鱼往往都粘得不紧容易跑掉。碰到草多的地方网拉起来会很吃力。但有频频款款而来的大鱼就似乎忘了拉网时的辛苦。不时一会儿船仓里就装了很多鱼,各种各样的,有鲤鱼、感鱼、鳜鱼、边鱼、黄丫头、墨鲩、青鲩、胖头花鲢、白鲢等等。在船仓里活崩乱跳的看上去很可爱,像不懂事的小孩关进了小柴房一样。收完网后朝阳已染红了半边天,大家脸上都带着丰收的喜悦打探着对方的劳动成果,船朝着县城岸边渔贩驶去。大家用辛勤的汗水换取湖神恩赐于他们丰硕的回报……。
我在船仓里每当看到“印山”便知船快靠岸了,印山上的树木青翠,她四平八稳的立在湖面看着湖面来来往往的船只。见证着渔民辛勤的劳作与丰收的喜悦!亦如同一颗朱红大印将承载千年动人的神话传说深深的印在鄱阳湖里,深深印在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二零一五年仲秋 本文首次发表于鄱阳湖渔夫QQ342288749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