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章田渡
鄱阳县响水滩和谢家滩的涓涓流水,汇流于章田,又沿漳河流向鄱阳湖。景德镇的商贾、官差往浔阳、湖广和都昌籍的陶瓷工回都昌,都必须经过漳河,故鄱阳人在此设置渡口,称章田渡。
元至元十六年(1279),饶州(今鄱阳县)爆发了白莲教抗元起义,不久遭到了元江西宣慰史张宏略的镇压。被打散的白莲教徒,先后来到了都昌聚集。次年四月,白莲教领袖杜可用(左里仙井畈人)率万人抗元。当攻破都昌县城准备向周边地区发展时,元江西省右丞史弼,率元军化妆成商人和农民乘船偷袭,终使白莲教又一次失败。遭受镇压后的白莲教徒潜逃至景德镇做窑工、陶工谋生,后来这些人及后代都学得了一技之长并发迹于瓷业,他们沾亲带故地带人去景德镇做工,因而景德镇都昌籍工人一年比一年增多。到清末民国初期,景德镇都昌籍人口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多。每年春节前后都昌籍陶工、窑工都徒步经章田渡回家过年,时间久之,渡工怠惰,除收取过渡费外还经常向都昌人勒索财赀,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民国十五年(1926)春,漳河水涨,忽一日渡船至河中沉没,溺死都昌籍陶工、窑工十数人。景德镇都昌陶、窑工结义会(简称陶义会)是景德镇都昌籍陶、窑工的民间组织,决意向鄱阳县民国政府讨个说法,立时在县聘选余作民(都昌镇矶山村委会会次咀村人)等六人,赴南昌与鄱阳县民国政府对簿公堂,诉章田渡口索财和草菅人命,要求赔偿死者的安葬费及对其家属进行抚恤,同时要求章田渡的摆渡权属划归都昌。
经江西省民国政府裁决,鄱阳县民国政府对死者给予安葬费及对其家属子女给予抚恤金外,章田渡口摆渡权属景德镇都昌陶义会。陶义会当即表示:“天下人经过章田渡,不取一文钱。”渡工工资由陶义会负责,并在中馆购置田地,取佃租以供渡工之食。同时选聘望仙中堡艾村(即今都昌镇矶山村委会中堡艾村)船工艾国波为章田渡摆渡船工。艾国波接手渡工后,过往旅客猛增,客流量大而日夜不息,艾国波摆渡不到两年,因过度劳累而病故于章田渡。其十九岁的独生子艾昌端子顶父职,接手了这份公益事业。艾昌端到渡船后,待人和气,旅客随叫随到,同时见贫者帮,见残者扶,见老者敬,深得来往旅客的称赞。因见他不是本地人,但又不知其姓名,所以过往客人都称他“远佬”。
一九三五年冬,都昌县四都铁舍罗村(今属阳峰乡金星村委会)罗菊德,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奔景德镇,途经章田渡,见艾昌端敦厚善良,放弃去景德镇的念头,毅然与艾昌端在渡船上成婚。但婚后生儿育女,在渡船上再难生活,只好在岸边搭茅棚住宿。这时的章田渡热闹非凡,靠西边河岸有餐馆、旅社,还有经营小百货及食杂的小店。艾昌端在西岸边搭茅棚住宿兼营小百货时,招来了鄱阳当地人一次又一次打砸及烧茅棚,并叫嚷“政府只判给都昌人摆渡,没有叫你上岸安家”。鄱阳人烧了一次,艾昌端又搭一次,搭了又烧,烧了又搭,一次次的又烧又搭,感动了当地的老者,后由他们出面相阻,才允许“远佬”在漳河边搭了间茅棚栖身。解放后,章田渡口归上饶行署公路段管辖,一九六五年54岁的艾昌端因病退休,其长子艾隆衡,接过父亲的撑篙,继承祖父的摆渡工直至一九七八年建成九江至景德镇市的公路桥,才被调到南昌公路段工作。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对艾隆衡一家作了安置,落籍于鄱阳县银宝湖乡银宝湖村。后随银宝湖村村民整体搬迁于联合新村。
章田渡虽已逝去,但都昌人争取摆渡权属及艾国波祖孙三代在章田渡摆渡的艰苦及辛酸往事却留在都昌人的心中。
作者:王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