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学者)
摩罗,本名万松生,江西省都昌县大鸣山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研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站起来》、《中国的疼痛》、《圈子决定格局》等。
1961年出于江西省都昌县农村,1978年考入九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在都昌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2年。1997年获得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年被邀请担任都昌论坛(都昌文苑)版块特别客座教授。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前正在从事原始宗教、民俗学、语文教育、文化政治学及人类学的研究。
2010年6月,摩罗新版《耻辱者手记》隆重上市。1998年《耻辱者手记》旧版曾受到读者热情追捧,被称为中国版的《沉思录》。此次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有所删削、有所增加、有所保留,其中删去了旧版中的叙述性文字,新增了自序《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和其他文章7篇,保留了钱理群写的第一版序言《“精神界战士”谱系的自觉承续》。
张柠(文学教授)
张柠(本名张宁),男,祖籍江西都昌,1958年9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出版学术著作15部。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文艺理论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World Literature Today(USA),《当代》(中国台北),Chinese Literature Today(USA)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大众媒体发表文学评论文章数百篇。
张闳(文化批评家)
张闳,江西都昌人,1962年生,文学博士,文化批评家,随笔作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
张闳曾就读于江西省九江医专,曾为医生,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先后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鲁迅研究。在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诸多开拓性的贡献。倡导文本细读和文化符号学批评,并以独立的批判立场、锐利的思想锋芒和奇警的话语风格,在文化批评界独树一帜,是新生代批评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阿斐(诗人)
阿斐,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写诗,作文。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发表作品,为“下半身”诗群最年轻的成员,80后代表诗人。
有“80后第一位诗人”之称的阿斐,曾以诗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引起广泛共鸣,被认为说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
诗作散见于《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作品》、《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为《赶路诗刊》编委、御鼎诗歌奖评委,个人创作历程及访谈被收入《杂发生色·80后人群的经典影像》,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受邀参加“珠江(国际)诗歌艺术节”等活动,有“80后诗歌第一人”之称。
资料来源:《创作评谭》(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文艺杂志)
《创作评谭》2014年03期:
鄱阳湖上都昌县,历来文风炽盛。在这片秀丽旖旎的山水间,众多名流先贤留下了诗赋华章,它们汇成了都昌文学历史的先河,浸润和滋养着后来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都昌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不为物欲所困,不被浮躁所扰,潜心研读与书写,其作品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中,有一批成名作家陆续走出了都昌,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情,以至享誉全国文坛。如张柠、张闳、摩罗、阿斐等人。而在本土,新生代层出不穷,他们靠山写山、靠水写水,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梯队和群体,有近百人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出版了大量的个人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