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篇小说《紫墨红尘》的创作艺术
作者:钟爱今生
一、话说《紫墨红尘》中的人和事
有位文学评论家曾说过:“可以把作家大致分为两类:写实的与想象的。其中前一类作家的创作主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现实生活本身,一切感动与因缘的际会,都依循于此。而另一类作家,他们主要是依靠想象与才情,对文学传统和文学样式的利用要多一些,对于现实生活的依赖则较少。”显然,该书作者属于前一类作家,正如作者借小说中的主人公刘立山言:“把生活的真实化成艺术的真实就是文学的生命;文学折射出社会的一点、一线、一面,它不会给社会留下空白……”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一般而言是现实生活中的家乡或第二、三“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一是都昌岛山,也即小说中的“朵山”;二是海南岛,三为九江。因此,也让作者产生无尽的矛盾和困惑,只好让主人公刘立山纠结中跳出来自白:“立山不是立山……子正也不是子正……”。书即将付梓之际,为免读者对号入座,特意在《后记》中再三絮言:“我在无私中走笔,却在自私中掩卷。书成,……却犹豫出版。出版又想在远远的,让更多的陌生者去阅读这些陌生的人,而不想在故乡被猜测和异议。……”;“三百多个人物,六十年春秋,匆匆而过。真作假,假作真,水中影,梦中人;似在身边,似是你似是我似是他,似在昨天今天明天……既是小说,当以小说看——都不过是一场赶集的热闹……买的、卖的、吆喝的、沉默的、路过的、扒窃的……老奸巨猾、忠厚老实、睚眦必报、光前裕后……”。
书中的人和事,真应了《红楼梦》中那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恰似曹雪芹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
二、浅论《紫墨红尘》的文本艺术
该书分六部十八章,每章作者均以散文式的语言破题,尤其是最后一章《天眼》,更是作者六十余年人生感悟的厚积厚发,气势磅礴,汪洋恣肄,振聋发聩,让人无法抗拒。这种冒险的写法,让人叹为观止。
小说者,街谈巷语也,一般用力之法贵虚,重迂回委婉。而该书作者反其道行之,非有大格局大勇气者莫能为之!曾亲自聆听作者的创作经历,他说,一直以来喜写散文,以散文入小说也不是他的独创。只是,他在这部耗时四年多创作的小说写作过程中,深感有时非如此无以尽情宣泄胸中的情结,非如此无以一下击中读者心灵深处。其写作过程中,曾反复掂量究竟是用力还是用巧劲,最终仍决定采用这种比较激进的写法,可见并不是其刻意猎奇,实乃苦心经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咀嚼着这一段段人生智慧的精华,方知此书一字一句来历非凡。如今浮躁的世风,看实体书者少,看长篇大论者更少,此书逆流而上,其独立特行之创新探索精神让人击节叹服!
三、杂谈《紫墨红尘》的选材艺术
做了近二十年的文抄公、二等秘书,突然要写点纯文学,一时有些“高原反应”。且慢,反过来又想,公文写作也是一种写作,竟然和纯文学有相通之处。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任何文字,第一要务是充分地占有素材;然后去粗取精、提炼、升华。
套用这种分类,《紫墨红尘》的语言以火、土为主,水、木为辅。准确地说,其语言特色为:精炼,有节奏、有乐感,儒雅有古风,错彩纷呈,如赋如诗……比如:“女人的诗是青丝,是春江秋水,是心脏跳动的音符;男人的诗是怒江咆哮,是子规啼血,是声播四野撞醒众生的古刹钟声”;又如:“生命是一场缓慢的告别,与亲人、与爱人、与自己,每一次相逢都是挥手,每一道年轮都是悲壮的践行。岁月改写着生命状态,也在每一个转弯处深深地刻下印痕”;再如:“青山外,黄水边,桃粉柳如烟,摧眉销骨红尘里,最难欲海填。长庚暗,情已迁,冷月照空天,白云苍狗一场梦,何须紫陌间”……这样的妙语,在书中随时可见,如珍珠般闪射着思想的光芒,结晶成精美的语言艺术。
书中的很多精彩语言,蕴含着有高度的思想,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有想象、回味的空间,有美的享受;全篇语言风格的设置,随着主人公的成长,由通俗天真渐向儒雅沉稳递进;大量的乡土语言,使人在享受乡土气息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使己经脱传和正在湮灭的传统文化得以文字保留下来。
书中旁征博引的大量古代文学经典,时不时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涉及人生处世方方面面,一语抵千言,一言胜万金。让人们在阅读该书时,同时吸收许多先贤杰作、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游目书页,如在五千年文化森林中穿行……
以此观诸《紫墨红尘》的选材,老到高明,独具匠心。何也?试问:66万字要速写60年共和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更遑论上溯到至少近600年的朵山文明史,难不难?!66万字要刻画刘立山60年的厚重人生,更遑论衍伸到上下近五代人的家族史,难不难?!作者是如何苦心经营的呢?通过多次翻看原著,发现其中诀窍大致有三。
一是以点带面:以主人公刘立山的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身后为时间序列,呼应共和国当代历史中的若干重大时期和事件,从容不迫地建立起读者的代入感;二是抽丝剥茧:以主人公的求学、下放、执教、事文化、育儿女、创企业、生活百味、诸教探源等等人生的横截面,运用聚焦法则,深挖人性的广度、深度、高度,与自然对话,与天道求一;三是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有的篇章写实,有的篇章写虚,有的篇章虚实结合,有的篇章形散而神不散;有的篇章如梦呓,有的篇章似独白,有的篇章像雷鸣闪电呼啸而来,有的篇章则似水温顺,有的篇章在神人之间对话穿梭于儒释道三界,有的篇章在城乡之间游移形成空间流美。
四、小议《紫墨红尘》的冲突艺术
小说的要素不多,一般也就是故事、结构、语言、人物等。以前看完一本小说,第一感觉就是作者的故事讲的好。具体好在哪儿?一时说不上来。所以好的小说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小时候经常现学现卖,给同伴讲故事。为了提起同伴的兴致,喜欢讲的波澜起伏,喜欢讲的绘声绘色。殊不知,无意中摸着了冲突这门艺术的一鳞半爪。作者一生坎坷曲折,曾在其创作过程中聊过,唐朝的小说文本通俗的叫法是传奇。他一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适合做小说的题材。
《紫墨红尘》这部小说的题材,主要取自于作者的传奇人生。这也难怪,写东西自然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比较省力。作者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文革、下放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有过执教鞭、事文化、下海经商的多重阅历,加上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多愁善感的文人天性,挑选小说题材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既不媚俗、迎合市场,又要不自言自语、激起读者共鸣?作者借小说的主人公刘立山的人生,诉说了其著书立说的初衷。上起朵山的文明史,下至共和国当代,从刘立山的童年、少年、青年写到中年、晚年甚至身后,浓缩了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可贵的是,融悲剧的人物命运于平淡的叙事中,仿佛在天空中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摄像头。读初中的时候,曾见过作者的文章,写的是一堂妹的事情,竟然预测了她人生的结局,不胜嘘嘘!为什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被人看好?大抵越好看越值得看的小说,其主人公都是悲剧的结局。刘立山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冲突的多重奏,其有坎坷求学的艰辛,少年得志的风流;也有文革岁月的困惑,改革时期的弄潮;还有文化事业的巅峰,下海经商的凶险;更有叶落归根的无奈,老骥伏枥的豪情……诚如远在省厅的堂弟所言,这本书深夜通读,一睹为快,从中读出了父辈的坚强,读出了催人向上的力量,读出了家族的文明史,读出了家乡的文化进程,读出了共和国的当代,读出了人生的不易,生命的沉重……
五、小论《紫墨红尘》的语言艺术
在评价一部或一篇小说时,说说其语言特色总是一道绕不过的坎。5年前,曾在天涯社区看过李正华编辑写的评论《小说梯》,他把一篇小说比作一架梯子,并进一步提出这架梯子应有两根纵向骨架,一是题材,一是语言;关于语言,他又划分为“水木风火土”等不同的风格:水:鲜灵,清秀;木:木强,苍莽;风:凛冽,冷峻;火:热血,温暖;土:厚重,俚俗。本人内心非常赞同,所以一直记忆犹新。
PS: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刘章高,原创大型作品《紫墨红尘》(上下册66万字),二0一四年九月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国际发行。
小说以共和国六十年为时代背景,通过主人公刘立山求学、下放、事文化、创企业、育子、持家、效国的屡经沉浮的传奇人生,及相关的三百多人的命运转折与活动,反映中国当代几个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人伦、观念、道德等各种社会面貌,折射出传统与当代、革新与守旧、正义与邪恶、事业与家庭、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在对接和转换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尤其给青年及逆境中的人予启迪、予力量、予光明。老人、中年、学子、创业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获得心灵的抚慰,刷新被忽略的价值观。
此作重在凡事中寓意内在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文学责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魂,以天地自然之道为轴,呼唤世界和谐有序;让后人记取历史教训,使悲剧永不重演,感恩、珍惜、爱国爱家;篇中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是一部可以穿越时代有历史参考价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