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情结
过年了,许多在外面漂泊的人都冒着舟车劳顿之苦,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和家人团聚。
中国人安土重迁,但迫于生计,便有了外出谋生的无奈选择。更早远的时代:穷苦人家的孩子“前世不修,往外一丢”,很小便放到外地拜师学徒,然后便是手艺随身,吃千家饭;家中境况好点的出去经商、跑单帮;还有那些付京赶考的举子,点中后擢用为地方大员,在外做官。这些人无不在过年的时候,思念着家乡。“有钱无钱回家过年”道尽了外出游子们的过年情结。有的带着积攒下的辛苦钱和经年的思念及劳作疲惫,风雨兼程地回家和妻儿们过个团圆年。“烧了元宵纸”,他们又“各人寻生意”,开始新的一轮外出谋生之路。即使是一时回不了家的,他们也会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诗人是感叹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羁绊勾留在异地的,则在邂逅故人时,“凭君传言报平安”。家人也会在布置年夜饭时,为出外的家庭成员在桌上留个空位摆上筷子和酒杯,以示对未归人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尽管日新月异,但国人对家的依赖和挂念的年节情结,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递进,而有丝毫的改变。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早已浸润到整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根植到骨髓里去了。
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就是中国人过年情结的具体体现。春运现象,被西方人慨叹为一种人文奇迹。在短短的个把月时间内,几亿人如此高密度、高频率地迁徙往返,旷古绝今。春运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它延续了国人对家园的向往;春运更是个政治问题,是一种基本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