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昌县城南二里外,隔东湖有一轻盈秀美的小山,邑人们称其为南山。山上有一古寺,寺名“清隐禅院” 又名“清隐寺” ,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座落在山腰的一处岩壁之上。历经千年,香火虽时盛时衰,但其晨钟暮鼓却始终悠扬地回响在鄱水群山之上,年复一年地萦绕着万家灯火的都昌县城。寺内一口大钟,钟声清越。至今留存在寺內的青铜大钟系清朝光绪年间所铸。每日清晨,南山寺院里的钟声清馨,悦耳脆亮,十分动听。因寺落南山,都昌人习惯性地称其为“南山寺”。
可曾记得古诗云《南寺晓钟》:“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
《南寺晓钟》说的是都昌县城南外二里处的南山寺内, 每日清晨传出的戒旦破晓之声,浑厚沉稳,刚劲有力,而又清亮激越,十分动听。停泊在山门下的船翁和舟子们,根本就不要去操心不知什么时候才知天晓,更不用发愁要在睡梦中去留意舱外的鸟鸣声来叫起第二天的航程了。
其实,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载:“清隐寺据南山之颠,前临南山塘,塘北即县治,相距不过二里许。”其鸣钟戒晓之声直盖达于七门,实在是不止到客船而已。
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清晨,南山寺里响起的一声声清脆钟声,何止是敲醒了禅院中的八百僧侣,它还悠然飘荡,响彻了山门外的鄱阳湖上一隅。泊于州头、岸边的船翁船娘、渔哥渔嫂、舟子船妹子们闻声纷纷钻出船舱,直起了腰身,迎接一个充满希望,全新的黎明。风澹澹吹而见白霜漫于州头,虽然带给人一种无限寂冷的感觉,但西山外,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悬在那里似乎随时便要掉落下山去的景象。又留给人们一种热烈过后一番沉静的思索!诗的前半阙在这里只是慨要述说了南寺钟声对山上、山前、山下产生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突出说明了晓钟的功用。
可是从后四句来看,它的气势便一下子恢宏起来了:“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钟声响过,二里外的都昌县城(古枭阳)已然是万家开市,生机蓬勃了;钟声震醒了万顷碧波的鄱阳湖,湖面上舟楫摇曳,桨舞橹唱,灵动穿梭,帆走鹭飞,好一派兴旺繁盛气象。即便你于夜半来到山前泊下舟船,也不用惦记明早何时启程远航,更不用借助啼鸟的鸣叫来决定出行的时间了。从这里看来,南寺晓钟就远不止是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比的了。你们试想,如果张继他真的来到了南山寺,是不是能创作出比“枫桥夜泊” 更好的诗作来?我想应该是的。
清晨,我沐浴钟声昴扬走在东湖大坝上,看眼前一派兴旺气象,自有一股豪情顿生,随口吟来几句絮语:“南寺晓钟响千秋,清越激昂心中留。声震寰宇音高绝,今日都昌尽风流。”语罢,顿觉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一种骄傲与自豪之感油然自心底而生发出来,便不由加快脚步赶回家去把这感受键录了下来。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用笔行走于怡心静室。
二00九年八月一日清晨改于怡然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1 7:45: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