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蓝天救援队:一支民间非正规军的夹缝生存
2015-08-15 15:32长江周刊
每天下午5点至晚7:30,以蛇头岭水库为试点,九江蓝天救援队都要安排4名以上队员值班,水面除了有救援艇巡视,水库四周也有随时抛出救援装备的队员守候。
夏季,溺水事件频发,生命在水中消失只需分分钟。虽然队员也拯救过不少险因溺水丧命的市民,但有些时候,队员所背负的是辱骂与误会。
当然,我国的主要救援力量还是依靠军队,各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救援组织或团体虽然很多,但相互联系及调动起来还不是很灵活
2015年长江段南京客轮倾覆救援
因此,在不需要动用国家军队且又需要救援力量时,民间专业救援队的参与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当下九江的民间救援队伍生存状况如何呢?一支自掏腰包的队伍到底能运转多久?
救援设备自掏腰包,他们是“民间侠客”
说起蓝天救援队,想必很多读者在各大地震的救灾现场见过他们的身影,九江也有一支蓝天救援队。
名字虽然叫“九江市民防蓝天救援队”,但九江分队与总队的关系绝不同于开一家品牌
餐饮或服装连锁店,总队除了提供专业知识的帮助外,救援物资、办公地点啥的还是要靠自己!
为什么要叫“九江市民防蓝天救援队”?用队长“中华”(网名)的话说,“我们是有合作的”。经过队员七嘴八舌的讲述之后记者了解到,九江市人防办向他们免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为了表示双方合作的深入及愉快,九江蓝天救援队从此加了俩字,并且在队旗上添加了该部门的标志。
不管怎么说,有个办公地点就意味着民间救援队员有“家”了。然而,记者去他们“家”时,简单而又简陋是第一感觉。
“中华”队长真名叫做余振斌,一米八的大黑汉子,苍劲有力的握手之后,他领着记者参观他们所谓的“基地”。屋内的摆设很简单,基本就是桌椅的拼凑,唯一高端点的电子设备就是摆在桌子上的几部对讲机。在进门左手边,堆放着救援队的全部家当:装尸体的袋子、一次性手套及衣服、手动充气艇及相关的救生用品,品种几乎可以用手指头数完。因为经费来源基本靠队友自掏腰包,整个救援队伍的设备除了衣服穿起来有点视觉效果外,其它工具都很粗糙、低端。前不久,因为现场救援紧急,两个脚踩式皮艇充气筒还踩坏一个。
“中华”队长很认真地向记者介绍队员众筹购买的设备。这时,两名队友抱着刚刚
网购到货的两个橡皮材质的水上救援设备兴奋地走进来,迫不及待要拿给队长看。
“这么大的东西,188块,还包邮!”在记者惊愕之后,两名队员讲述了自己如同西天取经般的“淘宝”之路。
的确,目前还处在队员自掏腰包的阶段,每拿出一分钱都意味着动用“
家庭支出”!再说直白点,这些钱已经触碰到孝敬父母、孩子成长、家庭开销等层面了。
他们的手里握有生命,他们的生命谁来保障
九江蓝天救援队成立之初,社会上主动
报名的人士很多,最高峰时队员达百余名。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出钱、出力、挨骂”考验之后,如今的队伍缩水过半。
救援队最初的班底是个叫做“庐山户外”的
娱乐群体,随着蓝天救援的理念被带回九江及救援事件的频繁,这支做好事不求回报的队伍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肯定与参与。
正式救援之前,总得开始训练吧。在户外攀岩的基础上,他们开始接受专业的山野救援训练并购置专业的救援升降绳索系统。就当大家觉得即将变成一名救援战士的时候,跟生命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就算升降设备是德系进口的,那万一出现问题咋办,动辄百米的攀岩营救训练稍有不慎可是要死人的。”队员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却也深刻!
前些年,在“驴友热”的时候,电视、报纸上驴友遇难的事件层出不穷,慕名来庐山的驴友也逐年递增。驴友的求救迫使着九江蓝天救援队员的迅速成长,那么队员救驴友,谁来救队员呢?
曾参与过汶川及鲁甸地震救援的队员告诉记者,当时总队给所有救援队员购买了国外的保险,仅需3元钱一天且赔付额度非常高,当然,之所以选择国外的保险,原因是咱国内没有相关险种。
话题转回九江,本地的保险公司基本都以赔付风险太大,不愿意受理救援队的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蓝天后勤队员的多方了解及努力下,终于争取到一种费用达数百元,赔付仅3~5万元的险种。
近些年,九江蓝天救援队所营救的驴友及溺亡人员很多,然而,他们每次在发送行动救援贴的后面都会附上这么一句话,“参与本次搜救活动出于自愿,并承担一切后果。”
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在联络保险的过程中,蓝天救援队得到了各种不予承保的答复,“对于明知有危险,前去救援的行为是不理赔的。”“对于类似救援队这种高风险的职业,可以订制特殊的险种,但是很难以个人名义订制,需要提供法人章。”
没有保险的保障,队员每一次行动都牵动着许多家庭的心。同时,这也是一直困扰民间救援队发展的最大困难之一。在玉树地震救援中,因借助网络的呼吁,救援人员解决了一次保险难的问题,然而,面临同样问题的九江蓝天救援队的保险将如何保障?
作为一种有益补充,民间救援能走多远
尸体打捞上岸后,救援队伍立即离开现场,队伍如此“酷帅”的举动背后是制度的枷锁,民间救援队的救援行动,至今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救援队也没有任何“名分”。民间救援队至多算是一支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组织。
据记者了解,九江蓝天队员在庐山搜救行动中,民间队伍与消防队的合作是常态,按照规定,消防队才是救援工作的指挥者,民间救援队则是消防队的“有益补充”,民间救援队没有救护、行医的权利,“只能搜不能救”的制度枷锁是民间救援队面临的尴尬。
救援队的现实情况是,没有一辆可供接送队员的专用救援车,执行救援任务时,通常都是由队员的私家车搭载队员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救援行动的成本完全由救援队队员承担,个人设备尚可由个人解决,但专业救援设备始终是“常态短缺状态”。
救援队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队里组织培训时基本上都会找些不需要花钱的地方,比如山上,比如借队友的家做仓库等等。在培训中产生的费用都是由大家分摊均付的。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产生的所有费用也都是由队友个人承担。
救援队的公益救援行为屡屡在媒体上曝光,一部分人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他们是“作秀”,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自恋”,认为救援队的公益救援是假的。
在议论声中,九江蓝天救援队以不涉及
商业及个人捐款来维护自己形象的纯洁性。那么这支靠精神挺过剧烈缩水期的队伍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呢?
希望取得救援队帮助的部门有很多,希望通过合作达成宣传效果的单位也不在少数,然而,谈到资金帮助这块时,双方都陷入尴尬。
这支民间救援队今后该如何生存?救援队究竟该发展联盟还是做强自身?资金和地位要从何而来?民间救援队如何走向专业化?
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这支由加油工、汽车修理工、的士司机、小卖部老板、快餐店
服务员、等各行各业人员组成的民间救援队伍……
记者由衷期待社会各方力量都来关注这支拯救过许多生命的民间救援队。
(记者 杨军)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