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96阅读
  • 46回复

[ 他山之石 ]杨廷贵先生的遗作──《番人后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19
积分
43977
贡献值
177
都币
3
在线时长: 13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03
我的老家
狮山乡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09
— 本帖被 Mecca.xu 从 【他山之石】 移动到本区(2013-02-18) —

推荐人话:


    杨廷贵先生在2003年退居二线后有一个创作计划,准备花十年时间完成一部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学作品《番人后裔》。只因2007年大病,文章被迫中断。经编者搜集整理,有以上约八万文字同读者见面,文章从写一个村庄,逐渐显现出鄱阳湖地区的民俗、文化及人文风貌,惜未能完稿,若能引起后人对本土文化的更加理性的探索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亦不失为一件尽可能不留遗憾的事)20093。)


                                 


 


 


番 人 后 裔


 


                                                                                                  杨廷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清)曹雪芹


      写了你的村庄,便写了世界。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谚


      人老了,会被历史忘记;历史老了,会被后人忘记。  ——虫贝


 


 


第一章   一方水土



 


      面对曲家湾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现实处境,以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旨,并藉此传达出中国式经验,就不得不做一些略嫌冗长的资料铺陈。为着追根刨底,把鄱阳湖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都昌人性格锻炼成如此模样的心路历程,作一作必要的交待,在我看来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读得懂曲家湾,懂得湾里人处事何以这样,而非那样,才有理论意义上的注脚。


 


      读者如嫌麻烦,有些章节是可以略过去不读的。



 


番 邑 考 略



 


    在江南乃至鄱阳湖畔,曲家湾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就是在都昌县,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所在;更没有人晓得,小小的村庄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事实上,鄱阳湖的周边,像曲家湾这样的村子密如繁星,这样的人事也司空见惯。只是我们多般见怪不怪,已经稀里糊涂的认可了,并确认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当我萌生了要描述自己村庄的念头以后,我不得不理性地开始拷问: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究竟是些什么?我们的“草根”,是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


 


    在一些残缺不全的故纸堆里,可以约略的读出,早在夏、商、周时期,曲家湾所在的都昌县及周遭地区,为“古扬州域”。春秋战国时,称“吴、楚地,属番邑。”只是没有确认何时属吴、何时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就干脆被命名为“番县”。可以想见,行政区划自古以来是变幻不定的,隶属关系也自然忽东忽西,区域也忽大忽小。可以想见,早期的“番邑”,或者“番县”,它的区域并不仅限于如今的都昌县,我估摸后来的鄱阳县,也在其中。


 


    古代的江西,从地理位置到文化形成,直处于“吴头楚尾”状态,与当时东西两边的吴、楚文化中心相距甚远,很有些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意味——这可能便是它具有“番”的特质的原因所在。


 


    早在汉以前,北方的中原文化还未播及江南时,地处赣北的区域,尤其是都昌县,被视之为未曾教化的番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旧时的小说戏文里,多称与中原为敌的部族属地为“番邦”,如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等。这显然是以汉代正统文化作为尺度进行区隔的。于是不难猜度,我们这里的祖先,在古代,也应当是集群式的“少数民族”部落,也就是“番邦”,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如语言、文字、服饰、宗教、艺术、习俗等。像云南纳西族一般,有自己的东巴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个性。但是到了汉代,历史开始了改写。


 


    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不几年——公元前201年,置郡立县时,“析番县地立鄡阳县”,“番县”至少在名义上消失了。然而刘邦要的不只是版图意义上的疆土,要的是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高度统一。“析番县”就是为了加强统辖的最初手段。从字面上解析,“鄱阳县”的“鄱”字,就是“番”字旁加了个“阝”部首,很可能就是从古番县拆出去的。我们“鄡阳县”的“鄡”字,同样以“阝”为偏旁补托——两县均有“阝”旁相衬,又都配之以“阳”,可以理解为两地先前的同胞及襟连关系。


 


    可以推见,作为曾经的番邑、番县,其蛮荒之地自然聚生蛮夷之族,有朝一日突然接受刘邦集团全盘汉化的系统工程的彻底改造,最初是极不适应的,一定经过了暴风骤雨式的身心磨难。将番县拆开,又特别将其中一地取名“鄡阳”,可能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都昌过去的一些颇通文墨的文人,曾用心思对此进行过考证与剖析。他们认为,枭,乃古之极刑名,即把人杀了之后,将其首级悬于木桩上示众;用之为县名,因从“邑”而故为“鄡”地。又《左传》有云:“天子当阳”,王天下而置郡县,是“鄡阳”故。依照这样的解释,就令人毛骨耸然了。我私下里猜想,可能刘邦所部当初征讨江南时,就遇到来自番县地区蛮夷们的顽强抵抗,令其损兵折将?甚或在平定之后,番民们仍不服管束,令委派前来的行政官员头疼,无法开展工作,乃至性命不保?是因为这样,才惹得刘邦龙颜大怒,这才咬牙切齿地“析番县”而立“鄡阳县”?但是史书没有过这样的记载。据说,淮南王英布(原九江王,后投刘邦)作为异姓王,天下大定之后,终不被刘氏家庭所容,谋反事泄而被追杀,擒获后,其被割下来的脑壳,就是悬掛在鄡阳县的城头示众的。俗云杀鸡给猴子看,而这可是杀猴子给鸡们看的。


 


    古代统治者很明白,只有进行文化改造及文化统治,才可能长治久安。但实施汉代改造工程,对野性十足、不听节制的番地土著们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在汉代系统工程中,有谁敢于拒绝教化,与行政力量相对抗,就可能意味着被枭首,甚至殃及九族。那时的番县遗民,一定度过了人性压抑、精神灰暗、人身极度不自由的漫长时日。在汉化过程中,不肯臣服但又害怕诛杀的人们,那就只有选择逃亡,逃到真正意义上的“不知有汉”的所在。于是,统治者们鞭长莫及的边陲僻壤,如云、贵、川等地,那崇山峻岭,那白云深处,就成了逃亡者的最佳去处了。事实上,云贵川等地的诸多少数民族,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有很不少的所谓“土著”,是从别处逃逸来的。例如四川的羌人,就属于北来的种族。据悉,大西南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部落(即使远如贵州),就是从江西迁徒过去的。我想,这其中也一定不乏从鄱阳湖地区出走的先人的。


 


    即如现在,每见少数民族之穿戴、居所、语言、风情、歌唱,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难以言喻的亲近感。我不知道,我同其中的哪一个民族、哪一支脉,有着相同的血统,不知道。但是我明白,“析番县”时期,对本土而言,是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与区隔期。也就是说,汉以前,我们这里存在过今人无法知晓的苗蛮文化。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
积分
*
贡献值
*
都币
*
在线时长: 小时
注册时间: *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0-10-31
楼主这么有才啦,怎么和我小时候父亲讲的故事一样啊,周溪人?
发帖
39
积分
563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9-11-05
 


以下是引用咸济在2009-3-19 8:42:00的发言:


 


感谢你的理解!




真正的乡土文化,扑面而来的是那股夹杂着水草味的鄱湖原生态。

能这么深入挖掘都昌最大众、最草根的文化,杨老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

向他学习,希望有后来人,继续把这种鲜活水灵的都昌草根文化和经世致用的都昌风格发扬下去。

草根来于阡陌,在纵横中捭阖我们“三山六水一分田”鄱湖滨岸乡村的耕读、挂帆争流的全景图。

拜读完毕,深深地打动了靠鄱湖水草养育的一条针宫鱼(kevan_duan)。


发帖
2986
积分
103050
贡献值
20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8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7-19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9-08-30

可以8啊


发帖
12419
积分
71876
贡献值
50
都币
137
在线时长: 5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9-08-12

越看越想看。。。


 


发帖
12419
积分
71876
贡献值
50
都币
137
在线时长: 5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9-08-11

重新拜读!!!


 


发帖
170
积分
520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6-12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9-06-13

杨老的书法也不错,90年代初他提过很多牌匾


我曾向杨老请教过书法,犹以行书为名


到文联之后,他还给造船厂的400多职工写过春联


发帖
170
积分
520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6-12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9-06-13

好!值得都昌人看的。现在很多的都昌历史都被遗忘了


发帖
7
积分
115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11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9-06-02
感觉挺牵强的

发帖
504
积分
3913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09-29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9-05-12

真正体验了一把 原创文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