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眼桥
在亲眼见到千眼桥之前,一直就在猜想它的模样。作为一坐古桥,它的破败,废颓,以及它的条石构造,等等,一切似乎都在想象之中。唯独它的桥洞的眼数和长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原想古麻石桥在乡间见得多了,三眼五眼的便算得大桥了。那所谓的“千眼”不过文人惯用的夸张伎俩而已,它的真实的桥洞数有三、五十足矣。直到那天亲眼见到了那桥,才知道它的名副其实。枯水期的鄱阳湖滩上,一座破败的古麻石桥就那么铺排过去。站在这头,望不见那头;站在中间,又看不到两端。单程一趟走下来,花了近一个小时。耐着性子一数,竟然是一千一百八十眼。相信靠近沙山这边还有不少淹埋在泥沙之中了。
第一次寻访千眼桥以失败告终。原以为它在老爷庙附近,因此先来了老爷庙,再从老爷庙出发,沿着湖边沙滩往北走。谁知都走了近两个钟头了,还不见有桥的踪影。无奈蹇回老爷庙。问庙里的道师,他也不知道有什么千眼桥之说。于是,无功而返。
再次造访它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深秋的日子。单骑到了多宝,折往西北行约五公里,翻过蒋公岭(此亦一处风景,上有蒋公岭庙和一座已经废弃的灯塔),很容易地就可以看见直躺在正前方的那座长长的古石桥。小心地走过约摸一公里长的不长水草泥沼地,便上了桥了。长桥仅用的建筑材料就是麻石条和木桩。每三块长度相等的麻条铺成一截桥面,一截接一截地相互衔接着,向着正前方的鄱阳湖中心延伸过去。桥的每两截的接头下面都有有一块作为桥墩的麻石支撑着,桥墩及桥面都凿有彼此相互咬合的铆榫。我就是数着那一个又一个的桥墩来计算它的眼数的。长桥的每一眼的跨度也不一致的。多数是三、四米的样子,也有两米来长的。没有找到有关建桥年代的具体的文字记载。但从桥的破败程度来看,它应该是很有些年头的。作为每一眼桥面的三块条石,多数还完整的保存着。但也有剩下一、两块的,还有的一块都没有,空留下一个豁口,甚至连桥墩都被冲到老远去了,光看见用深夯入泥沙之中用来支撑桥墩的乌黑的木桩。就这样,在这闲适的湖滩上,一座如此散漫的长桥,很随意地向前伸展,一直到湖的对岸与星子县城仅隔一道两百来米长的老港边上才收住脚。
建造如此一座长桥,无必说当时,即使在现在,都算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对岸的星子县城坐渡船过来,过长桥,越蒋公岭,至多宝,再往都昌县城,相信这是古时一条重要的驿道。不然,当时就没有建这桥的必要了。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把那使命已经完全交给了现代化的路桥和车船了。似一个退休的老者,平静地享受着天空的云卷云舒,湖面的潮涨潮落。
午后的阳光照得沙滩暖洋洋的,赤脚走在上面,舒服得很。远处也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像落了一层雪。过去一看,原来全是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