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1阅读
  • 2回复

[诗词雅韵]我的父亲与我(5)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8
2 父亲是“赤脚老师”
(二)

“赤脚”和“国编”对应的是当年社会两种最基本的供应关系,也叫“粮油关系”,这在当年对所有中国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粮油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户口关系”俗称“吃X粮”,它分两大类,一类是“吃农业粮”或“农村户口”,如果你属于这类人,你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你所在生产队供应,当然所有农民都属于这类,除此之外还有“赤脚”老师、“赤脚”医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知青、因为各种原因“下放”到农村的城里人。另一类是“吃商品粮”或“城镇户口”,如果你属于这类人,你的基本生活资料由国家供应,国家会给你定额票证,凭它到相应的粮食站购买。如果你两者都不是,但有钱,你的生活资料只有到“黑市”上买,这是违法的;如果没有关系又没有钱,那是非常麻烦的。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除非调转的时候搞丢了或者乡下的女人嫁到城里,关系又转不过去。另外,户口关系与居住地没有必然关系,有住在农村的,拥有城镇户口;也有住在城镇的,拥有农村户口。
由于生产队的农业收成受地域、气候、资源等因素影响很大,国家供应相对稳定 且隐含着很多其它的福利。因此,“吃商品粮”要比“吃农业粮”要优越的多;能够实现从“吃农业粮”到“吃商品粮”的转变被称之为“跳龙门”,这是当年所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1977年之后,对农家子弟,考大学基本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当年我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主要是为了实现“跳龙门”的目标。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粮食供应市场化,钱基本上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吃XX粮”和“XX户口”脱节,前者成为历史名词,稍稍年轻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后者依然是多少农村人奋斗的目标,但实现的途径大大增加,如在城里买房。有意思的是,上世纪大约90年代,县政府推出一项政策,“商品粮”指标可以出钱购买,出于对“商品粮”的崇拜和渴望,很多先富起来的农民为子女购买,价格不菲,有点类似于封建社会有钱人购买政府出售的官爵,名实不符。
假如将来某个时候,人们追逐、向往农村的生活环境,没有户口的羁縻,中国人可能真的站起来了!
当年的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核算制,收成主要是粮食,上交国家粮食的行动叫“完粮”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来由。“完粮”包括两部分:一是“公粮”,无偿的。然后是“余粮”,不是无偿的,国家会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但收成的大部分要支付农药、化肥等农资费用,还有各种“提留”和摊派,因此基本上没有现金兑现。当然,不管年成好坏,这两部分粮食都有定额,是不能少的。
每到“双抢”之后初秋的日子里,离村子不远的河面上就会来一条大船,我们称之为“机帆船”。同时,会有人到村里,用一根金属做的中空的像是手杖一样的东西,随机地深深地插入装满了粮食的粮仓中,粮堆中间的粮食进入手杖的中空处,之后抽出来,检验其成色,可能还有防止掺假的意思,但这在当年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村。通过之后,用专用的麻袋装好封口,再由村民们用独轮车一车一车的推到河边的船上,载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当然这几天可能也是大人们一年中最累的日子之一,推独轮车虽然要省些力气,但对技术要求很高的,而且装得也多,还是蛮费劲的。另外选定的这几天天气一定是非常的热,因为怕下雨,凉快的天会有风险。大人们推车的时候往往光的上身,胳膊上搭一条湿毛巾,不停地察汗。我们小孩有时也会用一根粗粗的绳子在“独轮车”的前面帮着拽,以便于大人们省些力气。当然,累归累,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高昂,有一种收获的感觉,特别是赶上年成好的时候,生产队还可能招待大家吃一顿肉。
后来可能汽车用于运粮,因此再也没有“机帆船”来到村旁的河边了。“独轮车”还是要用的,因为要把上交的粮食运到更远的公社所在地,不仅更费劲,而且时常与粮站负责收购的人发生争执。再后来,“公粮”、“余粮”都取消了,上交的份额用钱折算。粮食由个体户上门收购,连“独轮车”都不需要了,年轻的一代没有人会用它。如果,现在乡村的小路上偶尔传来“独轮车”咿咿呀呀的声音,推车的人必定是年过70.老人。当然,喧嚣热闹的“完粮”场景永远定格于历史之中,再也见不到了。
上交完“公粮”和“余粮”后,生产队还要卖一些,以备能够有些钱来发展来年的生产,或者现在称为的基本建设,如村里购买手扶拖拉机。之后剩下的,由生产队分配给社员。分配按两类进行,分别是“基本口粮”和“工分带粮”。“基本口粮”按照人头分,生产队全体人员不认老小,每人一份,但非常有限,可能可以保证不被饿死;“工分带粮”是按照每个家庭一年出工所得的总分多少来分配,工分越多,它所带的粮食越多。当然,这些粮食并不是免费的,也需要钱,但并不真的是现金,而是从每个家庭年终的总收入中扣除。那些年,用钱是买不来粮食的,何况还没有钱!
我家中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母亲一人挣工分,“工分带粮”非常少,总是不够吃,经常到了年终要找生产队借。好在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借粮并不十分困难。另外,当年经常有各种“出工”的摊派,大多数是冬天修水库,出工量有时是按照人口计算的,像我们家缺少劳力,就需要出钱代替。当时父亲“赤脚”老师的工资非常低,因此到年终,不仅要找生产队借粮,而且还欠生产队的钱。
亲族中也有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如我的二伯父,他家年长的三个都是女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读书,因此劳力比较多,“工分带粮”多,伯母也时不时的接济给我们家一些。另外,不远的大姨家也不错,表兄很多,劳力也多。逢年过节,大姨也给我们带些粮食。平时,我们兄弟也常去大姨家,每次大姨要煮上一大锅饭,让我们饱吃一顿。
总之,当年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村中好心的长辈劝我父亲不要教书了,不如回家务农实在,但我父亲坚持住了,什么原因只有他知道。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10
积分
245
贡献值
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3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28
老同学的记人写事很精彩。记得我家中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母亲一人挣工分,最后累积到欠村里800多元,那时我只有十来岁,这么多钱我当时认为是很难还得了的,因为我村那时每个十分的劳力每天才几角钱的报酬。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29
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
经过四山林场:老同学的记人写事很精彩。记得我家中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母亲一人挣工分,最后累积到欠村里800多元,那时我只有十来岁,这么多钱我当时认为是很难还得了的,因为我村那时每个十分的劳力每天才几角钱的报酬。 (2014-05-28 23:12) 

同感,同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