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山村委会是以境内的一座全乡最高山峰"苏山"命名,位于
苏山乡东南方,袁多公路旁。现有人口3200人,耕地2770亩,山林5436亩,是苏山乡的南大门,交通便利。内有苏山乡第一峰的秀丽,更有中国道教五十二福地之一的"元辰寺"及鹤舍古建筑群的古韵。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古村特色,结合现代建筑风格。自2006年以来共高标准打造新农村建设点12个,涉及全村80%的人口。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如岗湾村、鹤舍村,共有8个新村点。
【保护古建 留住历史】
如岗湾村,鹤舍村同宗共族。明朝天顺年间,祖先袁氏崇美公携四个儿子。择地两处,始成村落。成村后,各自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祖堂,修族谱,订族规。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强化族权,传承祖德的宗法秩序和
道德风尚。以繁衍"汝南世家"为荣。以继承"卧雪家风"为训,奉"耕读为身家之本",
教育子孙力田勤书。由此往后,两村人才辈出。家族兴旺。从商入仕者众多。尤其自明未清初后,商者、官者在家投资置业成风。当时两村的建筑均取徽派风格,规模之大,气垫之雄,在远近是闻名的。几百年来,由于以宗亲为核心的分户别派及其凝聚力,先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之本村历史和
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宗法制度的约束力。以及风水学的影响,期间的建、拆、迁、毁活动,不仅未使村落布局出现零乱之感,而是始终处于较为有序的拓展之中。尤其是鹤舍村大片的古建筑群尚保留完好。仍具"古屋成群,栋栋连通;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木质构架,雕龙画凤,微式造型,气势恢弘;巷道纵横,深若迷宫"之韵味。该此已被省政府于
2012年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如岗湾、鹤舍两村的现代建筑,基本上依公路两旁而建。以公路交叉点为核心,鳞次栉比的楼房形成为苏山乡第二集镇,街心花园倾其美貌,吸引着过往的客人。
【整治环境 美化村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本着对古屋采取"修旧如旧,建新仿旧"的原则,进行严格的保护利用。力求彰显历史文化。在山水田林自然风貌的保护上,更是注重保留原始风貌。
这两个村坐落的地势不同,各有特色。如岗湾村地势高低不平,房屋错落有致,村前古树峦嶂,村后杂木成林,水泥路步入麻石巷,新楼房陪衬老建筑,在欣赏现代文明的同时,可以找到古代文明的痕迹。鹤舍村地势平坦,房屋整齐划一,村左,山泉小溪;村右,千年古道;村后,蜿蜒山丘;村前池塘碧水。古巷、古屋、古井……记载着该村古老的历史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力求做到新旧照应,今古谐调,是村民重点考虑的问题。村落整体环境的治理,从大的规划设计,到小的具体实施,两个村都是如此进行的。到目前为止,从村落、庭院的绿化,到垃圾的合理处理,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这是一个良性变化的规律。一个习惯于在肮脏暗角落随地大小便的人,不可能在干净整洁光亮的地方随心所欲,这就是环境改变人的事例。现在很多村民已逐步改善不良习气,持而久之,慰然成风。
【产业发展
生活富裕】
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民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善。同时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这两个村在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开展茶业生产,现已开辟茶园500余亩,每值采茶期用工量每天高达500人,年纯收入高达700余万元,人均曾收2000余元。鹤舍村正在着手
旅游产业的开发。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将村里的书香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瓷商文化,军政文化,民谷文化整理成册。做好古屋内的轶闻轶事,做好"一家一故事,一屋一传说"的故事搜集工作。办好村史博物馆。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游项目。让旅游者深入村间田头,体验乡俗民情,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节日欢庆,拜堂乘轿等劳动生活。吸引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按照这一开发思路,苏山的这两个古村一定会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乡村风光亮点和历史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