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龄女居士的慈善情怀
今年初,83岁高龄的老太高双凤当选为“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慈善总会授予她“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成为我市迄今唯一,全省也仅三人获此殊荣者。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笔者于9月初在莲花寺约见并采访了这位心仰已久的慈善老人。一见面,意想之中的是老人果然慈眉善目,淑德含藏,出人意料的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神清气爽,言行自如。出于尊敬,笔者并未采用问答式的老套路,而是请老人随着她自己的回忆,漫谈着她的身世、做法和想法。
谈到早年的家境,高老太慈善的目光中略有几分黯然,她说:“我是1924年出生的,1944年嫁到吴家,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今年都62了,老细也有40岁。丈夫在老细9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庭生活重担全落在我一个女子身上。我是靠种麻、做麻,空余时间还去做保姆,一家五口每天只吃餐稀粥,没钱买油、盐,就用酱油拌粥吃,这样把崽俚拉扯大。记得大儿子小时候常吃不饱,到人家薯地里捡剩下的薯根回家煮着吃,没捡到就硬饿着。为了送四个儿子读书,我带着四个儿子捡破烂、捡麦穗、捡稻穗,真是吃尽了苦。五四年发大水,县城被大水隔成两半,家里没粮食,街公所的柳所长捐给我4元钱,买了40斤大米,渡过了水困难关,从那时起,我就常教育四个儿子:一定要争气,有了出息,不要忘了回报社会,帮助有难的人家。”
因家境贫寒,高老太的四个儿子有三个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只有老三初中毕业,但他们都非常听话,为人善良、老实、能吃苦,先后进了都昌县建筑公司做泥工,干活卖力,深受领导器重。1973年都昌建筑公司在景德镇设立分公司。高双凤的三儿子吴义周被推荐担任经理。吴义周在景德镇一呆20年,后来辞职到珠海搞工程建筑、设计、装璜,其他三个儿子随后也转战南北,在建筑领域里打拼,家境日见好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儿子们平常不忘给母亲寄上生活费、零花钱,逢年过节更是不忘塞钱尽孝敬。
说到苦尽甘来时,老太很是兴奋,她说:“看到儿子们能挣钱,又有孝心,我心里很高兴。从那时起,我便把儿子、儿媳给的钱存起来,儿媳们买的新衣服放在箱子时,也舍不得穿,碰上那些有困难的人家,就拿钱、拿衣物送上门去帮助。刚开始,有儿媳很搞不懂我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诫她们,俺一家受过不少人的帮助和恩惠,俺现在有能力了,不能负义忘本,别人有困难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的做法不但得到儿子儿媳们的理解,三崽义周在我的影响下还在景德镇先后帮助两名孤儿上学,并常年帮扶一位五保户,直到这位五保户老人90多岁离开人世。”
高双凤老人多年来随着全家境况越来越发好,她的爱心也越来越炽,她不但热心公益事业,家乡修路、建自来水先后捐助一万多元,而且从亲身感受中更懂得遭受灾厄的贫弱人群更需帮扶,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她一次性捐助救灾款10万元。都昌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慈善会,她每年都向慈善会交一笔善款,表明为孤儿助学,从未间断。北山乡有名身患白血症病人,她一次性捐助5000元。三汊港有位名叫查清华的女孩,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生活非常困难,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高双凤得知情况后,每年开学前都送去学费,已读高二的查清华在校成绩优异,她感慨地说,是高奶奶给了我学习机会,以后走上社会,有钱了也要像高奶奶一样去帮助碰到困难的人。
满怀慈善之心的高双凤老人十二年前皈依为莲花寺在家弟子,迄今已捐爱心善款34万元之多,但她自己生活仍然非常俭朴,一个礼拜难得开一次荤,身上常穿的仍是十多年前的大襟衣裳。笔者都有些不解地问及老人心中是怎么想的。老人迟顿片刻后,说:“我成为莲花寺俗家弟子实在是一种心缘,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为了来世,我做善事更不是为了图名图利的回报,大概是我这个人心地太善,自己又吃了很多苦,看不得别人遭难受罪。开始,不光是家人不理解,外人也有闲言,成为一名佛家弟子后,总觉得居士们之间起码总多些相互理解,更多些相互融通。同在佛门下,都怀慈善心,有更多的人这样做,也就有了人愿共归的感受,觉得心地更平静,活得更实在些。”
正如莲花住持释常思法师所说:一个人不能看他是不是佛门弟子,关键是看他有没有一颗从善的心、平常的心。其实像高老太居士,皈不皈依我佛门,她都心与佛缘,在成为居士前很多年已行善积德,从不图名,这种爱心的自然流露,就是佛的心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