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在汾公的旗帜下
汾公后裔全国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刘 明
当前,各地修祖先祠墓、修宗谱活动大兴,如安徽在建寿二公(汾公后裔)祠,湖北麻城建起汉丛公祠等。祖墓祖祠建成日 ,定是子孙兴旺时。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了后裔的一片孝心,没有数典忘祖。但也出现了一种情况,有的宗亲只认自己这一支、这一块地域的先祖,而对一个大家族共同的祖先却缺少认同感和尊重感,好像于己无关,如在对重修汾公祠墓的捐款的态度上,就认为,我已经为我的先祖捐了款,其他的就不关我的事了。 这样一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认为,对一个大家族共同的祖先我们也要也必须要认同,要尊重,要有孝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榜样,一个宗族有一个宗族的旗帜,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图腾。如果说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那么汾公就是他十四个儿子三四百万后裔共同的旗帜!他的后裔应该团结在他的旗帜下,保护和发展汾公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要团结在汾公的旗帜下?我想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第一,汾公是历史上我们老刘家杰出的人物之一,是我们后裔的骄傲。根据族谱和有关资料记载,汾公从小就聪敏好学,他23岁中进士,年纪轻轻就以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干部的官职带兵打仗,《大赦庵记》里说他打仗“再战再克,十无一失”,可见他是多么地英勇善战,以至被朝廷授予“上柱国”(相当于现在的“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最终平息了暴乱。他在当镇南军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职的地方官,军政财一起抓)期间,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一心为民。他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安抚百姓,想办法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和赋税,使得经过多年战争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全部活了下来,深受百姓拥戴。“信民怀其德”(宋代刘永《南昌梓溪刘氏谱序》),所以他去世后,百姓自发在信州水南为他建了一座庙,叫仁惠王庙,终年香火不断,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他后来还当过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当时朝廷的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级)等,去世后还被朝廷赐封为“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有着如此丰功伟绩和显赫官职的祖先,我们还不应该认同和尊重吗?
第二、汾公与某一支、某一地域的先祖的关系是根与枝,源与流的关系。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没有汾公,哪来他十四个儿子,没有他十四个儿子,哪来某一支、某一地域的先祖,哪来今天的你我?没有爷爷,那来的爸爸?只认爸爸,不认爷爷,同样是不孝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许多地方宗亲当中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修宗谱时发现自己这一地域的先祖的上代,上上上代不知何人何处时,便到处寻祖问宗,天津军粮城的宗亲就是这样找到老家新陂续上宗谱,加入到汾公这个大家族的。追根溯源,汾公就是我们三四百万后裔的根和源,是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的旗帜。
团结在汾公的旗帜下,我们要学习汾公的“忠孝”精神,即为国尽忠,为家尽孝。这是汾公文化遗产的精髓。为国尽忠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家尽孝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孝敬长辈,孝敬祖先,为子孙作出榜样。
团结在汾公的旗帜下,我们要重修好汾公祠墓。汾公祠墓是汾公旗帜的具体标志,是汾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汾公魂灵的归位所在。如汾公节度祠,我们将塑立汾公像,以供后裔祭祀缅怀;将展示汾公的生平事迹,以供后裔参观学习 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