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送给不回家过年的游子们:
一年一度,年又来到了。
像人生漫漫旅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驿站,这样的年我经过了几十个。
回想起来,最温馨、最值得怀念的,还是十来岁的那几年。
像热切期盼婚期又惦记嫁衣的新娘,年关临近,人们都变得忙乱起来,扳着手指头,计算着尚有几天、盘算着该卖的、该买的、该留的、该做的。整天里总是大人忙碌的身影,小孩也力所能及的跟着帮忙。
过年前的那些日子,人们都步履匆匆,满怀希望,络绎不绝的赶往集镇和县城,逛完回家的人们一脸喜悦,像归巢的蜜蜂大包小包地带回各色年货,有糖果饼干等零吃、油盐酱醋等调料、腐竹粉丝等干货,还有用于烘托喜庆的春联年画、用于渲染热烈的烟花爆竹、用于祭神拜祖的香烛冥钱。
小孩子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新衣。那时的衣服都是量身定做的。年前的旺季里,望着作坊里一叠叠未经缝制的布料,总会担心过年能否穿上新衣裳。庆幸裁缝匠已经将活揽下,好歹总是要赶做出来的。还有最倒霉的就是被拒之门外(裁缝匠来不及加工),那就意味着要穿着旧衣裳过年了。
家乡一般都是腊月廿六开始,差不多每家都会杀猪过年。切成大块,做成熟食,大盆装满,彰显着年节的丰腴。
到了廿七廿八,家里的那个大磨盘就会欢快的转动起来,缓缓流淌出鲜美的豆腐、诱人的米粉(家乡好像是叫豆折皮,是大米做的)。
爱凑热闹的孩子们跑来跑去,快乐得像树林中一群嬉闹的鸟儿。
因为好奇而添乱,总会遭到大人们的呵斥,但换来的却是一碗豆腐花、一块卷起来的豆折奖赏。
到了大年三十,全村里都没有闲人。
准备年饭的多是家庭主妇,忙碌中带着温情的微笑。
红彤彤的春联年画,让每一扇们透出节日的喜庆;到处张贴的都是吉利,大老爷们都带上祭品、蜡烛、香,去祖坟和祠堂祭祀。将感恩、祝福和祈求没有缺漏又不加区别地一一送达。
祭祀完毕回家就可以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前一定要放鞭炮。此起彼落的鞭炮声,招引着孩子们四处奔跑。
囊中羞涩的孩子们,怀有浓厚的兴趣,只能像拾稻穗一样拾捡那些炸剩的爆竹。
尚有引信的留下单玩,没引信的则取出火药,装在一个玻璃小瓶中,做成威力更大的炮公,去炸水沟里的小蝌蚪,其乐无穷。
吃年夜饭之间小孩子都早就大人交代好了,不许乱说话,更不许骂人说不吉利的话,那时觉得好神圣哦........!
难得一见的丰盛菜肴令食欲餍足,锦上添花的是吃好了每个孩子都还会得到一个小红包,钱不多,但满满都是喜悦。
夜幕已经降临,喧闹的村子变得一片寂静。|(好像老家的风俗是大年三十晚上都不会串门)
只有那盏有着乳白色玻璃灯罩的煤油吊灯已经点燃(好像那时叫满堂红),柔和的灯光隆升起屋脊的高度,木柱木壁烘托出庄严的静穆又融融祥和的氛围。孩子们睡觉前都把新衣服放在枕边,睡梦中的笑容里都带着兴奋和甜蜜!
烛光的摇曳和袅袅香烟,肃穆中的神像若隐若现,充满神秘的意象.。
啊!逝去的祖先就和我们在一起,穿过千万年的风尘和我们在一起,而且永远在一起。
被护持的感动无边无际,家乡年味的温馨和幸福总在心中荡漾。
一年一度,年又来了。愿家乡的乡亲父老都幸福安康,幸福万年长,愿身在外的游子们都心想事成,衣锦还乡!
时代在发展,让曾经的年味像昨日的黄花,变得越来越淡了。
但愿新的年味能在现在的年轻人的心头浓郁地弥漫。